第五十三章槐树下的“棋谱传承”
郑德山的记性越来越差,却总记得下棋的规矩。
小宇怕他忘了,把老棋谱抄在布上,挂在槐树下。
“马走‘日’,象走‘田’,”
小宇指着布上的字,“郑爷爷,您看,这样就忘不了了。”
郑德山摸着布上的字,突然说:“这字像老叶写的,他当年总在车间的黑板上写操作规程,也是这么工整。”
赵大爷凑过来看,用拐杖点着“将”
字:“当年王满堂总偷着把‘将’字改成‘帅’,说‘就得让我的帅吃你的将’。”
老人们围在棋谱布前,你一言我一语,把当年的棋路都记了下来。
李建国大爷找来个本子,让小宇把这些都记上:“得写成书,叫《奉天养老院棋谱》,以后谁来都能学。”
有天,社区的老人来挑战,郑德山照着布上的棋谱,竟赢了一局。
他哈哈大笑:“老伙计们在天上帮我呢!”
风掀起棋谱布,像谁在翻动书页,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在说“记着呢,都记着呢”
。
第五十四章壁炉边的“味道博物馆”
李建国大爷把毕生的菜谱都写了下来,从1958年的玉米饼子到现在的无糖山楂糕,整整记了三大本。
叶东虓把菜谱整理好,在壁炉边设了个“味道博物馆”
,摆着当年的铝饭盒、粗瓷碗,还有李大爷用过的锅铲。
“这锅铲,当年炒过全厂人的菜,”
李大爷摸着铲柄上的包浆,“老叶总说‘老李,你这铲子有魔力,炒啥都香’。”
张桂兰大娘带来一坛腌萝卜,是按1963年的方子做的:“配玉米饼子吃,还是当年的味儿。”
王姐的伙计们来学菜谱,李大爷站在灶台前指挥,声音洪亮:“酸菜得用开水烫三遍,去涩;炖肉要放山楂干,烂得快……”
小宇用相机拍下做菜的过程,做成视频,贴在博物馆的墙上:“这样,就算以后看不到李爷爷动手,也能学着做。”
壁炉里的火烤着红薯,香味混着腌萝卜的酸,在空气里酿成一种特别的味道。
郑德山说:“这就是日子的味道,酸的,甜的,都有。”
第五十五章记忆角的“声音档案馆”
叶东虓把十年的“声音日记”
整理成电子版,存在特制的硬盘里,放在记忆角的保险柜里。
“这些声音,是咱们养老院的‘活历史’,”
他对老人们说,“百年后打开,还能听见大家说话。”
郑德山的录音里,有赢棋的得意,有想王满堂的叹气;张桂兰大娘的录音里,有缝纫机的声,有给老周的絮叨;赵大爷的录音里,有厂歌的跑调,有对老叶的佩服;李建国大爷的录音里,有炒菜的滋啦声,有夸食堂的热闹;老陈大爷的录音里,有齿轮转动的声,有那句“转……十年……”
社区的孩子们来参观,戴上耳机听录音,突然有个孩子说:“郑爷爷的声音,像我爷爷。”
叶东虓笑了:“因为所有的爷爷,爱说的话都差不多——都是惦记着老伙计,想着好日子。”
保险柜上刻着一行字:“声音会老,但温暖不会。”
每次打开柜门,仿佛都能听见十年前的笑声,从时光里漫出来,和现在的笑声混在一起。
第五十六章葡萄架下的“新约定”
当年埋的第二颗时光胶囊,老人们商量着要放些“新宝贝”
:小宇修复的齿轮模型、王姐女儿的红盖头、《奉天养老院棋谱》、李建国大爷的菜谱、孩子们画的养老院全景图。
“再埋二十年,”
郑德山摸着胶囊,“让咱们的重孙子看看,当年的日子有多甜。”
赵大爷往胶囊里放了片槐树叶:“让树也做个见证。”
张桂兰大娘放了块新做的布老虎:“给未来的孩子玩。”
老陈大爷把自己的老花镜放了进去,那是他看齿轮时总戴的。
“看……清楚……”
他说,是希望未来的人能看清他们的故事。
小宇在胶囊上刻了新的日期,旁边画了棵葡萄藤,结满了果子。
埋胶囊那天,来了好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