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殿下曾经是在军方待过的大将军王,他心中有数,军方的高级将领,没有一个能经得住彻查的。想想看,没有大好处,谁家愿意在战场上卖命?
远的不说,就是太后的外祖景阳侯长孙家,族中杰出子弟多是在边防上领边军。边疆都是环境艰苦又危险的地方,他们看着辛苦,其实没少捞好处。太后和皇帝不会一点不清楚,只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皇帝此举,到底有什么深意?
皇帝看了一下三位辅政大臣的脸色,想了一下,解释道:“皇伯、皇叔,朕虽然年轻,可不是傻子,当然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眼下就是准备先射出头鸟,拿黎家和唐家开刀,震慑一下旧勋贵和军方那帮人。”
齐王殿下挑眉,做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宣王殿下与曹王殿下互看一眼,也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
皇帝略有些得意:“朕以为,做臣子要懂得尊卑,拿好处要有底线,不能如凤城姑母一家这般嚣张。好处没少搂,却不思君恩,一点没把朕看到眼里。动辄就给朕甩脸子,一言不合就胡说八道。”
等正式的圣旨下达,众臣一听,心中有数了,只要跟自己不相干,皇帝爱咋的咋的。军方没被攀咬的人身上一激灵,回去赶紧把屁股擦干净,收敛收敛,向皇帝表个忠心。
刑部尚书张显臣是查案高手,大理寺元大人是审讯高手,御史台冷大人最是耿直,有他监督,谁也不敢搞鬼。这三个人联手审案,还有皇帝太后的支持,没个查不明白的。不过两个月,案子就审得一清二楚,兵部尚书尉迟大人也认同审讯结果,麻利地在卷宗上签名认可。
皇帝看了卷宗,去找太后商议,看怎么处理才好。太后也头痛,她对军事不太精通,只能把兰茂请来相问。皇帝和太后对兰茂了解得不够深,本来也没抱多大希望,毕竟兰茂之前就是折冲府的军官,现在卫军中当个不上不下的官职,对卫军总体上可能不大了解。
可是兰茂还真给太后很大的惊喜,自从他知道太后和皇帝想调整军方的人事,就开始做准备工作,最先调查了十六卫的高中阶军官的情况。此时见太后和皇帝相问,说得头头是道,把他知道的情况列了表,呈给皇帝,还做了解说。
皇帝听了直点头,有明白人就是交了好运。太后也很庆幸,身边有这个么懂军事的人。
自从承辉十八军秋,东陈全舆图绘制完毕,四邻臣服,到现在八年了,再没打过仗。军方的高阶将领都懈怠了,个个安于享乐,疯狂敛财,大手笔的置办产业。皇帝接手这一年多,其他方面的人事调整都完毕了,就是军方这边铁板一块,不知如何入手。
没想到,一场抢婚事件,竟然在军方撕开了一个缺口,让皇帝拿住了几家的把柄。现在证据确凿,正好趁机换血,拔除几个不听话的硬钉子,再安插几个听话忠心的自己人。
凤城大长公主虽然没有参与军方的事,可她飞扬跋扈,手上有好几条人命。本来她要是不闹腾,暂时也不会牵连到她。人人都知道,破家的县令,灭门的郡守,几条人命对皇家人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
可现在得罪了皇帝和太后,丈夫又犯了大事,几条人命就是大事了。皇帝下了密旨,勒令凤城大长公主自尽,收回公主府,儿女不受余荫。盘点个人私产,一部分赔偿受害人,剩余部分归入国库。
军方管的是兵,打的是仗,动辄就是人命,但凡有点事,死的就不是几个人。几家涉事的,手上多有血案,杀良冒功的、抢夺属下和士兵功劳的、仗势欺人逼死下属的、克扣军粮的、倒卖军械的,每一项都是死罪。所以,三司会审的判决结果是斩立决。
皇帝虽然心里害怕,可太后盯着,最终颤抖着手用朱笔特批同意了。太后安抚儿子,不必可惜,这些人良心都坏了。他们欺下瞒上,坏事做绝,失了底线,留着才是伤了将士们的心。真到战时,靠的是众志成城,而不是这些胡作非为的家伙单打独斗。
军方一下子动了这么多人,怎么可能不乱套?这些人的亲信确实领着人闹腾起来,幸好皇帝早有防备。季家军设围,秦家军作战,三下五除二就平息了叛乱。
随后,大理寺官员把证据给这些闹腾的人看,讲解其中的缘由,底下人就理解了。全部士兵教育几句,免罪释放回营,回去把事情请给其他同袍听,让兵士们了解真相。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