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室的灯光调至最低,主屏上滚动的数据流映在沈逸的镜片上,像一层流动的霜。
他没有再看背包夹层,也没有触碰那封未署名的邮件。
终端屏幕早已熄灭,但“行为模型加密锁”
的状态提示仍悬浮在意识界面,绿点稳定闪烁。
他抬起手,指尖划过空气,调出“策略模拟空间”
。
界面展开的瞬间,赛事时间轴自动嵌入,倒计时框锁定在67天。
系统开始拆解阶段节点,三秒后,三阶段训练日程生成完毕:基础节奏恢复期、战术拆解期、跨国联训预演期。
每项任务后标注资源消耗值与队员负荷指数。
林悦的id在通讯列表亮起,语音请求接入。
“训练表我了。”
她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今天就开始?”
“现在。”
沈逸将日程同步至全队频道,“第一阶段,所有人关闭外部直播权限,切断非必要数据出口。”
“连训练录像也不传?”
“任何操作记录,都可能被解析。”
他顿了顿,“我们不知道‘影子’背后是谁,但对方一定在等我们出手。”
频道沉默两秒,陈宇上线。
“你打算把我们关到比赛那天?”
“直到系统确认训练数据无异常泄露。”
沈逸调出“碎片收集兑换”
界面,三枚战术碎片合并为“高精度ai行为校准器”
,自动部署至模拟战服务器,“这不是封闭,是反向布防。”
主屏切换,全球战队对战录像开始批量导入。
北美区的爆节奏、欧洲区的协同链路、东南亚的地形游击模式逐一解析。
但数据流刚运行到第三段韩国战队的团战回放,系统警报弹出:关键帧缺失,技能释放前摇压缩严重,无法准确提取微操参数。
沈逸调出“极学习模块”
,接入跨国玩家共享数据库。
数百个第三方视角录像自动匹配,技能延迟、走位惯性、施法间隔等参数开始补全。
他将“shado91-o”
与“夜莺的影子”
的操作模式设为参照系,反向校准失真帧。
系统在七分钟内完成逆向推演,还原出三支典型战队的真实战术意图。
“北美战队,第三十七秒突袭不是节奏,是陷阱。”
沈逸标注高危节点,“他们故意暴露节奏点,诱导对手提前反应,再用双刺客包抄后路。”
“欧洲队的问题在协同链。”
他放大一段五人联动的走位轨迹,“他们的‘无缝衔接’依赖固定信号协议,一旦干扰指令传输,整个阵型会在23秒内断裂。”
“至于东南亚……”
他调出一张地形热力图,“他们靠环境掩护打游击,但所有突袭路线都集中在三个高草丛区。
只要提前布控视野,就能反向设伏。”
主屏分割为三大区域,分别生成“爆型”
“协同型”
“游击型”
应对模板。
17处高危节点被标红,自动关联至模拟战题库。
林悦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些……要全部记下来?”
“不用。”
沈逸关闭总览界面,“系统会为每个人生成专属训练包。”
他调出“潜力挖掘预警”
,扫描林悦近期操作数据。
系统在团战走位记录中捕捉到一个规律:每次敌方技能释放前摇出现,她的角色平均延迟o4秒才开始规避。
虽未被击中,但已影响团队站位节奏。
“预判式走位训练包启动。”
沈逸在“策略模拟空间”
中构建专属场景,ai模拟敌方技能释放前摇动作,强制她在o3秒内做出反应。
系统设定渐进阈值,每完成一轮,反应时限缩短oo2秒。
“你的问题是反应链太依赖视觉确认。”
他对林悦说,“现在开始,你要学会‘看前摇之前’。”
陈宇的数据显示另一问题:他在模拟战中选择高风险突进战术的频率高达78,其中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