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
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
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资源。
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如今已经八百多年未曾发生大规模变道。”
“但是待到大宋建立,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如此一来,若是再不加以治理,将来定会在某一次发生决口,而再次发生黄河改道,祸害千里。”
“吾又听闻有臣子李垂想要主动改动黄河河道,致使其去淹没辽国,吾私以为此举甚是可笑。”
“自古以来,河南地处平原,而燕云十六州多山地,仅有平原距离黄河河道甚远。”
“水往低处流,若是黄河被人为或者自然改道,必定会淹没河南之地,而不会冲着河北之地淹没,此举乃事异想天开,万万不可。”
“治理黄河只能因势利导,绝不能轻易破坏黄河自有的河道,否则它会自己找出一条新道来,绝不会按照你的想法去走的。”
曹利用给宋煊找的资料书。
李垂他在《导河形胜书》中认为如若让黄河的流向发生改变,让下游原本流入河南等境改为流入河北境地。
这样一来,就会让统领河北地区的辽国遭受黄河的折磨了。
而原本就和辽国有战争的宋朝就可以顺利的取得胜利了。
关键是此种想法极为荒唐。
但是大宋这帮宰相们确实觉得十分可行,而且屡次研究,被记录在工部的一些册子当中。
再加上李垂自己个在政治上是一根筋,他不会随着其他人一样趋炎附势的去附和宰相,有着自己的独特想法。
故而天子以及诸位宰相也愿意因为李垂的人品,去相信他这个“黄河改道”的治理方案是正确的。
后续的文彦博就坚持李垂这个想法。
那个时候李垂早死了,然后文彦博主持在开封东北的六河塔去分流黄河,导致六河塔大堤刚完工几个时辰,就发生了溃堤。
附近河北的许多两天都瞬间化为沼泽,当地居民死伤无数。
王安石也干过修缮黄河的是,妄图用耙子来疏通黄河下堆积的淤泥和泥沙,为此专门弄了一个机构。
但是此番黄河在王安石的治理下,比文彦博那次更加严重。
不仅是溃堤,淹没了大约三千万亩良田,使得非常繁荣的淮河地区瞬间就变成了死城。
在宋初,无论是经济,政治,全都是稳步上升的。
但是黄河常年下来一丁点都不给大宋面子,自然灾害无数,并且发生的时间也毫无预兆。
这样一来对以黄河中上游为核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