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沪市的震旦大学校园,胡后宣刚讲完课,正从教学楼走出来。
他买了一份杂志《月报》,上面有《落叶归根》的全文。这本已经被连载过一次,然而读者的呼声太高,促使《月报》又刊登一次。
胡后宣回办公室泡上茶躺着,几个小时看完,感慨道:“余切还是写国内写的好,他根本上是一个中国作家。那些外国作品太晦涩,而且太外国了,一本书几十个人物,全是洋名字,我看不懂!”
胡后宣是震旦的古代史教授,专搞上古汉语的,十多次参与过殷商陵墓的发掘工作。
新中国的社科有两项重大成就,一个是胡后宣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另一个是《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几年正是胡后宣的学术收获巅峰,是他出成果的时候,从三十年代开始,胡后宣一辈子都在搞这件事情。
然而,胡后宣最近遇上了麻烦,他很缺钱。
他缺的不是一万块十万块,而是几百万,足以在沪市买二十套房子。
为何这么缺钱?
原来,胡后宣自编撰出《甲骨文合集》之后就开始发愁:组织上认为此事已可以事毕功成,不再愿意提供那么多资金,而胡后宣却有个举办“甲骨文世界大会”的心愿,他还想要再进一步。
不仅仅中国人要知道甲骨文,全世界其他人也应当知道。
在西方数十个发达小国中,有一批针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的汉学家,但他们很少知道甲骨文,贬低甲骨文。可是甲骨文这样厉害,“是一门真正复杂的逻辑语言”,这是中国祖先的伟大成就。
但钱钱钱,难倒英雄汉啊!
胡后宣找领导提过几次事情,领导总是答应,却并不拿出钱来。胡后宣也知道他的要求过分,只好等待着。
领导说:“甲骨文已经发掘到头了,还能怎么产生影响呢?中国要解决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还是一个贫困的国家。”
胡后宣说:“难道甲骨文不重要吗?我们的祖先不重要吗?”
领导道:“这当然重要!但没钱就是没钱。你说中国儿童不要得小儿麻痹症,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以前很多人吃不到药丸,也是因为没钱。”
“国家不是给每个地方的人,都拨款了糖丸吗?”
“那是……那是……”领导道,“胡后宣啊,你可真是个呆子,你了解一番过程再说话吧。”
从1984年,等待到今天,还需要等待多久?
胡后宣今年已经75岁,从指标上来看,他的身体仍然健康,但这个年纪的人随时可能被一场小感冒撂倒。他和沪市文坛的老大巴老见过面,他曾经十分健康,和人谈笑风生。这两年,巴老的身体每况愈下,很少再见到巴老从他的轮椅上起来。
武康路76号是上个时代文学青年的圣地。巴老一向来者不拒,无论在任何时候去拜访巴老,他都以客人相待。他是中国笔会的会长,仅存的少数可以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
但仔细想想,巴老的脸色还是有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