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切垮掉了,他也会被质疑谄媚。
他主动把自己和余切绑定在一起。
因此在大会闭幕前,金介甫终于如愿以偿,和余切有了一番深度对话。
在招待所余切的房间内,金介甫带着录音笔和一迭纸,一支笔,向余切介绍自己。
“余先生,您是否见过沈聪文先生?我读大学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的文章,然后深深的被迷住了。整个七十年代,我怀疑西方只有我一个人提到这位中国作家,沈聪文先生和你是不一样的。”
“简单的来说,在人生的重要关头,他选择宽恕别人,责怪自己。”
金介甫从两人都认识的熟人沈聪文提起。
余切道:“那你认为,我从不选择宽恕别人吗?”
“是的,但我认为,正是你不同于沈聪文的地方。你还记得作家顾华吗?”
顾华?
那个蟠桃了的作家。
去年的记忆在余切的脑海里浮现。顾华蟠桃后,有许多熟人来替顾华说情,那是余切第一次武断专行,最后没有人敢替顾华说话。
“他死了没?”余切问。
“我去爱荷华大学附近打听过这个人,我听说他去了加拿大,因为你的缘故,全美许多人发自心底的厌恶他。”
“他该死了。”余切还不满意。
金介甫笑了:“他从社会性质上来讲,已经是一个死人了。我知道你不会放过他。”
随后,金介甫谈到西方读者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
“谈谈你的《地铁》……我听说有第二部、第三部,我们什么时候能见到后续?”
“至少要到明年。”
“是因为《美国精神病人》吗?”
“你哪里知道的。”
“这本书在哈珀的计划列表上。不得不说,它的名字十分独特。”
哦,余切想起来了。
之前这稿子虽然没有出版,但给卡门等人看过。在美国,余切接受过很多采访,可能在哪里透露过。
这书批判消费主义的,要在今年内出版。再不出版,等老大哥垮了,美国人自觉天下无敌,看不进去这种书。
余切说:“其实故事都在我的脑海中,当我需要的时候,我会把他取出来。”
金介甫听到这话后,停顿片刻,在纸上快速写了几个字。“这句话,我也从来没在中国作家里面听过。我曾经让沈聪文先生在美做演讲,尽管那底下站的都是他的书迷,可是演讲前,他还是抖动得和筛子一样。”
“他总是宽恕别人,而责怪自己。”金介甫道。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