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可被托付—请去在场。”
一个他族女孩用“鼻音—手势”
双模做了“弱声优先”
的再示范,
另一位少年在“只读镜像”
下收集了三十条家长异议,
最后一位“拾荒者出身”
的孩子把家里的“家室附录”
拍照上墙,
羞怯而自豪。
仪式简洁,却让每一个“毕业”
变成开始。
夜深,伊娃把千校日报挂上公共窗:
课程标准:四册十二课已上线;
教师培训:a段3,2oo人,b段1,o4o人,c段312人;
他族共编:接口词典v13推送,新增触觉符码42条;
覆盖进度:主聚居地34已开课,预计两月内达5o;
巡检负例:形式主义7起,已上架并完成公开修复。
结尾,她写了两句院长手记:
“把伦理变成动作,变成作息,变成班表。
把热情变成耐心,变成慢半步,变成可复核。”
她合上终端时,窗外的灯塔按约定闪了一下:短—短—回。
这世上的火,不耀,却在场。
第二天清晨,“课程工坊·工学融合”
频道里蹿出一条置顶消息:
《千校工坊·巴克讲〈螺丝学〉》
——公共工程公司与伦理学院联合起的“扳手课”
,
把228—229—228的扭矩曲线、三签门闩的联锁,
和讲错—负例—只读三件套,
合在一堂可拧、可迟疑、可复滚的课里。
消息底下,孩子们刷起小小的评论:
“巴克老师会不会讲得丑?”
置顶回复只有四字:
“丑也要讲。”
风在第三拍里收住。
千校之路已经起步,
灯台不耀,照明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