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也与众不同。她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善于联系和比较。她会将《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某个朝代的赈灾策略,与慕容云泽正在推行的某项政策相对照;会将某位名臣关于吏治的奏议,与近期朝中的人事变动相联系;甚至会从那些已结案的卷宗摘要中,试图还原当时的情境,思考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结果是否会更好。她还特意将慕容云泽推广的“简法”用于读书笔记,用简码标注重点,用表格归纳不同案例的异同,使得庞杂的信息变得清晰有条理。
慕容云泽偶尔会问起她的读书进展。夏玉溪从不妄加评论,只是谦逊地分享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疑问。例如,在读到前朝某次治理黄河水患的记载时,她会结合自己看过的地理志,提出为何选择某处筑堤,其地质水文有何依据?在读到某位官员因贪污被惩处时,她会思考,除了事后惩处,当时的制度是否存在漏洞,使得其有机可乘?她的问题往往角度新颖,切中要害,让慕容云泽也时常需要认真思考才能回答,有时甚至能给他带来新的启发。
这种“学问上的探讨”,渐渐成了两人之间一种独特的、充满智识乐趣的交流方式。它超越了寻常夫妻的儿女情长,在恪守礼制的外壳下,进行着精神层面的深度碰撞与共鸣。慕容云泽惊讶地发现,夏玉溪不仅记忆力好,悟性高,更难得的是她有一种基于常识和同理心的判断力,往往能剥去历史事件的华丽外衣或官方辞令,直指问题的核心。而夏玉溪则通过这种交流,极大地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慕容云泽所处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读书,夏玉溪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六宫事务的精益求精上。女医署已步入正轨,成效显著,但她并未满足。她与苏嬷嬷一起,进一步规范了各宫用度申报、物品领用、人员调动的流程,力求透明高效,杜绝浪费和贪墨。她甚至借鉴了前朝考核官员的“考成法”思路,为宫中各司各处制定了简单的绩效评估标准,奖勤罚懒,使得宫人做事更有章法,宫廷运转更加顺畅。这些举措,虽局限于内廷,却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整个后宫的管理水平,也为她日后执掌凤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时光便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诵经、理政(内廷)、读书、以及与慕容云泽偶尔进行的深度交谈中,平静而充实地流淌着。孝期的生活固然清苦压抑,但夏玉溪却在这份寂静中,找到了沉淀和成长的契机。她的气质愈发沉静雍容,言谈举止间,那份属于未来国母的威仪与智慧,已悄然内敛其中。
慕容云泽将她的变化看在眼里,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欣慰与一种日益加深的依赖。他肩上的担子极重,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身边能完全信任、且能在思想上与之对话的人少之又少。夏玉溪的存在,如同他沉重帝王生涯中一处温暖的避风港,更是他不可或缺的智囊与精神支柱。他深知,待孝期结束,凤冠霞帔加身之时,她必将成为他最得力的臂助。
这一日,已是孝期过半。秋意渐深,庭院中的梧桐叶片片枯黄,随风飘落。慕容云泽处理完一桩关于西北边关互市纠纷的棘手事务后,倍感疲惫,信步来到了漱玉轩。
夏玉溪正坐在窗下,对着一卷《九州郡国利病书》蹙眉思索,手边还摊着她用“简法”绘制的西北边境简图,上面标注着山川关隘和部落分布。见他进来,她连忙起身相迎。
“在看什么?”慕容云泽在她身边坐下,目光落在书卷和地图上。
“回陛下,在读一些关于西北地理风物的记载。”夏玉溪轻声答道,“臣妾愚钝,见书中说此地水草丰美时节与匮乏时节差异极大,各部族常因争夺草场生隙,就在想,此次互市纠纷,是否也与资源分配、或是季节变换带来的生计压力有关?”
慕容云泽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刚处理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