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由玄诚师兄定期寄送。
回到店里,装修已近尾声。林素正在擦拭新做好的药柜,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圈柔和的轮廓。我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我们刚结婚时,她也是这样擦拭着我们山居里的第一个药柜。
\"想什么呢?\"她察觉到我的目光。
\"想起年轻时候。\"我走过去帮她,\"那时候药柜里就几味普通草药,现在...\"
\"现在你有整个青城山的支持,有陈老这样的知音,还有刘教授这样的合作伙伴。\"林素微笑着说,\"程远,下山是对的。\"
傍晚,程明放学回来,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爸,学校想请您下周给兴趣小组讲一堂药膳课!\"
\"我?讲课?\"我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我哪会讲课。\"
\"刘教授都安排好了。\"程明坚持道,\"就讲讲四神汤的原理和制作,很简单的。同学们都很期待呢!\"
在林素和程明的轮番劝说下,我最终勉强答应了。晚饭后,我开始认真准备讲义,翻出《青城药膳录》反复研读。林素看我紧张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你平时说起药膳滔滔不绝,怎么一到正式场合就怯场了?\"
\"那不一样。\"我苦恼地说,\"对着书本讲和实际操作完全不同。\"
\"那就实际操作呗。\"林素建议道,\"带个炉子去,现场熬一锅四神汤,边做边讲。\"
这个主意让我豁然开朗。是啊,药膳本就是实践的艺术,何必拘泥于形式?
夜深了,我站在小阳台上,望着成都的夜景。霓虹闪烁,车流如织,与青城山的静谧截然不同。但在这喧嚣的城市里,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家小小的药膳馆,一处温室药圃,一堂药膳课...这些都将成为我新生活的起点。
回到桌前,我在《青城药膳录》的扉页上添了一行字:\"癸卯年秋,下山入世,始知药膳之道,不在深山,而在人间烟火处。\"
明天,药膳馆就要试营业了。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但就像熬药一样,火候到了,自然水到渠成。我摩挲着师父传下来的铜药铲,心中默默祈祷:愿这市井之中的药香,能如青城山上的药草一般,生根发芽,惠泽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