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官尴尬地笑了笑:“战事紧张,物资调配难免有些失误,张司令多多包涵。”
这些所谓的“援助”背后,是国民党对张浩部队的试探与打压。
他们担心张浩势力壮大,又不想失去沧州这个抗击日军的前沿阵地,所以想用这种方式削弱张浩部队的实力,同时观察其反应。
然而,张浩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小伎俩所迷惑。
他一方面将计就计,收下这些物资,对外依旧保持与国民党的合作姿态;另一方面,暗中加强自身的生产能力,努力摆脱对国民党援助的依赖。
“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物资问题。”
张浩召集干部们开会,“军工厂加大武器弹药的生产,发动百姓自制一些简易武器。同时,组织人员开垦荒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部队和百姓们在张浩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场自力更生的行动。
军工厂里,工人们日夜加班,改造生产设备,提高武器产量和质量。百姓们则在城外的荒地上挥汗如雨,种植各种农作物。
面对日军的封锁和国民党的算计,张浩决定主动出击,打破当前的困局。
他与将领们反复商讨,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突袭日军和伪军的几个关键封锁据点,打乱他们的部署,同时开辟一条安全的物资运输通道。”
张浩在作战会议上详细阐述着计划,“空军要提供空中掩护,装甲师负责突破防线,步兵则负责清理据点内的敌人。”
然而,计划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部队的弹药消费太快了目前受限,必须精准使用;
其次,日军和伪军的据点防守严密,强攻必然会造成巨大伤亡。
“我们可以先派侦察兵摸清据点的防御弱点,然后发动夜袭。”赵刚提出建议。
“好,就这么办。同时,我们要制造一些假象,迷惑敌人,让他们摸不清我们的真实意图。”张浩点头赞同。
侦察兵们再次深入敌后,对日军和伪军的封锁据点进行详细侦察。
他们趁着夜色,悄悄靠近据点,观察着敌人的巡逻规律、火力布置和防御工事。
“据点西南角的防御相对薄弱,只有一个岗哨,而且周围的铁丝网有破损。”一名侦察兵回来报告。
根据侦察结果,部队开始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
战士们反复演练夜袭战术,熟悉作战流程。
空军部队对飞机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确保在战斗中能够顺利执行任务。
装甲师则对坦克进行隐蔽伪装,准备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在沧州城内,百姓们也积极参与到破局行动中来。
他们制作了大量的假目标,如假坦克、假炮等,分散布置在沧州周边,让日军误以为张浩部队要在多个方向发动进攻。
同时,百姓们还组织起来,准备在战斗打响后,协助部队运送物资和伤员。
一场决定沧州命运的破局之战,在紧张而艰难的筹备中,渐渐拉开帷幕。
张浩深知,这场战斗将无比艰难,但他和他的部队、沧州的百姓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打破封锁,为了沧州的未来,他们将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随着破局计划的筹备进入尾声,沧州城内外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
夜幕降临,城内灯火稀疏,战士们在营房里擦拭着武器,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
“明天就要打仗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一名年轻的战士小声说道。
“别瞎说,咱们跟着司令,一定能打赢。”他的战友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
城外,侦察兵们还在不断监视着日军和伪军的动向,确保敌人没有察觉到即将到来的攻击。
月光洒在大地上,给山川河流披上了一层银纱,然而这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即将爆发的战火。
指挥部里,张浩站在地图前,再次审视着作战计划。
每一个细节,每一条路线,都在他的脑海中反复推演。“一定要成功。”他低声自语,仿佛在给自己打气。
李强走进指挥部,汇报着最新的情报:“司令,一切准备就绪,敌人还没有发现我们的动静。”
张浩点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