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城沉浸在短暂的胜利喜悦中,但张浩却敏锐地察觉到了日军新阴谋带来的危机。
日军与伪军联合实施的经济封锁开始初见成效,沧州周边的道路被严密把控,物资运输队屡遭拦截。
“司令,咱们的粮食储备只够维持半个月了,弹药补给也消费太快了。”后勤部长一脸愁容地向张浩汇报。
张浩紧锁眉头,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经济封锁如同一条无形的绞索,正慢慢勒紧沧州的咽喉。
城外的农田里,虽然庄稼已经种下,但由于缺乏肥料和农具,收成堪忧。
城内的商铺,货架上的货物越来越少,百姓们开始为生活物资的短缺而担忧。
“必须想办法打破封锁。”张浩停下脚步,目光坚定,“通知各部队,加强侦察,摸清日军和伪军的封锁部署,同时发动百姓,寻找隐蔽的运输路线。”
侦察兵们如鬼魅般穿梭在沧州周边的山林与小道间,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日军的巡逻队,绘制着详细的封锁地图。
百姓们也积极响应,一些熟悉地形的老猎户和采药人纷纷提供线索,他们带着战士们寻找那些隐藏在深山里的小路和废弃的古道。
然而,日军似乎也察觉到了张浩部队的动作,封锁愈发严密巡逻队增加了巡逻频次,在各个交通要道设置了重重关卡,对过往行人与车辆进行严格盘查。
“站住!干什么的?”一名日军士兵拦住了一辆运送柴草的马车,刺刀抵在车夫的胸口。
“太君,我是给城里张大户送柴的,家里等着做饭呢。”车夫战战兢兢地回答。
日军士兵狐疑地看了看车夫,又翻找了一下马车,没有发现可疑物品,才挥手放行。
但这样的盘查让物资运输变得愈发艰难,即使找到了隐蔽路线,也很难保证物资能够顺利送达。
在经济封锁的同时,日军派遣的特务在沧州城内四处活动,试图搜集情报,为下一步的进攻做准备。
这些特务隐藏在人群之中,有的扮成小商贩,有的伪装成乞丐,他们暗中观察着部队的动向,打听着各种消息。
一天,一名形迹可疑的“乞丐”在部队营地附近徘徊,引起了哨兵的注意。“你在这儿干什么?快走!”哨兵呵斥道。
“老总,行行好,给点吃的吧。”“乞丐”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慌乱。
哨兵觉得不对劲,上前一把抓住他:“跟我走一趟!”经过审讯,这个“乞丐”果然是日军特务,他交代了自己的任务以及一些潜伏在城内的同伙信息。
张浩意识到,必须展开一场情报反击战。他命令李强加强情报网络的建设,加大对特务的排查力度。情
报人员们开始在城内进行地毯式搜索,通过线人举报、暗中跟踪等方式,揪出了一个又一个日军特务。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李强狠下心来,对一些有嫌疑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
在这场生死博弈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重要情报泄露,给沧州带来灭顶之灾。
与此同时,张浩的情报人员也在城外积极活动,试图渗透进日军和伪军的内部,获取他们的作战计划和封锁部署详情。
一名年轻的情报员,凭借着出色的伪装和过人的胆识,成功混入了伪军的一个据点。
“兄弟们,听说最近要对沧州发动大行动?”情报员趁着和伪军士兵喝酒的机会,装作不经意地问道。
“哼,你小子少打听。不过听说上面要加大封锁力度,还要配合皇军搞一次大规模进攻。”一名伪军士兵喝得醉醺醺的,无意间透露出一些重要信息。
情报员心中一紧,表面上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和他们喝酒聊天。等摸清更多细节后,他找了个机会,迅速将情报送回了沧州。
国民党派来的联络官在沧州城进进出出,看似在积极推动双方合作,实则暗藏玄机。
送来的物资中,除了部分劣质武器和过期药品,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
“张司令,这批物资可是我们委员长特意交代送来的,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联络官满脸堆笑地对张浩说道。
张浩看着那些破旧的武器和过期的药品,心中冷笑,但还是客气地回应:“多谢贵党关心,只是这些物资……”
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