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周先生当年总在烛下备课,说“残烛虽弱,也能照亮字里行间的道理”。
“当家的,”她往炉里添了块炭,“你说这烛台藏着的,到底是银子,还是道理?”
张青把最后一笼包子端下来:“都是。银子能养家,道理能养魂。就像咱这包子,面是粮食,馅是情义,缺了哪样都不香。”
夜里关了铺门,孙二娘把那张纸条夹在周先生的课本里,又把课本放进烛台底座,再扣上铜板。她想,等到来年春天,把这些送到周先生的坟前烧了,告诉他,他藏的东西,他信的道理,都还在。
窗外的月光静静淌着,落在那盏烛台上,像给陈年的往事蒙了层纱。孙二娘忽然觉得,这包子铺里的故事,就像这冬夜的残烛,看着微弱,却总能在最冷的时候,透出点暖人的光。就像那些被遗忘的好人,被掩盖的真相,只要有人肯记着,肯追寻,总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街坊们听说了周先生的事,都来包子铺道喜。卖菜的王婆说:“周先生要是泉下有知,定会谢谢你俩。”
孙二娘笑着递过两个热包子:“谢啥?是周先生自己积的德。就像这包子,面发得足,火侯到了,自然会香。”
阳光穿过窗棂,照在炉边的烛台上,黄铜的光混着肉香,在铺子里弥漫开来。新的一天开始了,雪地上的脚印被行人踩得渐渐模糊,可有些东西,却在这烟火气里,变得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