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拙地用袖子擦着炊饼上的灰尘,动作里满是慌乱和无措。
她(原主)看着他那副窝囊的样子,心里的烦躁和怨恨更甚,抓起桌上的陶碗就摔在了地上。
“哐当”
一声,碗碎成了好几片,小米粥洒了一地。
武大郎吓得浑身一哆嗦,却还是没敢脾气,只是默默地站起来,拿起扫帚,一点点地清扫地上的碎片和粥渍。
他的背更佝偻了,像一棵被狂风压弯的小草,连头都不敢抬。
林薇薇看着这段记忆,心里五味杂陈。
她厌恶武大郎的丑和卑微,却又忍不住对他生出一丝怜悯。
原主的愤怒和烦躁,她能理解——每天面对这样一个和自己期望相差甚远的丈夫,住在这样一间家徒四壁的小屋里,看不到任何希望,换谁都会崩溃。
可武大郎的讨好和忍耐,又像是一根刺,扎在她的心上。
她终于明白,身体里那股莫名的燥热感,不仅仅是大病初愈的虚弱,更是长期压抑下的产物——是对现状的不满,是对自由的渴望,是无处宣泄的怨恨,混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折磨人的空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集:记忆融合心彷徨(第22页)
记忆片段四:邻舍的窥探与恶意
画面里出现了一个老妇人的身影,穿着青布衫,浆洗得白,袖口缝了补丁却很整齐,头梳得一丝不苟,用一根银簪固定着。
她手里拿着一小包瓜子,一边嗑一边走进屋,脸上堆着热情的笑容,眼神却像探照灯一样,在屋里扫来扫去——这是隔壁的王干娘。
“大郎娘子,听说你前几日病了,我特地来看看你。”
王干娘把瓜子放在桌上,拉着她(原主)的手,语气亲热,“你这身子骨也太弱了,可得好好调理。
武大郎也是,粗手粗脚的,哪会照顾人?”
她(原主)没说话,只是象征性地笑了笑。
她知道王干娘的心思,这个老妇人最喜欢打听别人家的闲事,还爱搬弄是非。
果然,王干娘叹了口气,压低声音说:“娘子,你这模样,真是委屈你了。
你看你,肤白貌美的,合该配个英雄人物才是,怎么就……唉,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她(原主)的心猛地一跳,像是被什么东西戳中了。
王干娘说的,正是她心里最隐秘的渴望。
“可不是嘛!”
王干娘见她(原主)动了心思,继续煽风点火,“你看街上那些年轻的公子哥,哪个不比武大郎强?你这一辈子,要是就这么过下去,多可惜啊!”
除了王干娘,还有那些不怀好意的浪荡子。
比如住在街尾的李四,每天傍晚都会在她家门口晃悠,嘴里唱着荤段子:“小娘子,独守空房多寂寞啊,不如跟哥哥去快活快活?”
她(原主)只能紧闭门窗,躲在屋里,气得浑身抖,却又无可奈何。
她没有娘家可以依靠,武大郎又懦弱得不敢出头,只能任由那些人欺负。
林薇薇感受到了原主当时的恐惧和无助。
这间小屋,看似是个家,却更像是一个牢笼,外面布满了窥探的眼睛和恶意的獠牙。
她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猎物,随时可能被外面的狼吃掉。
记忆片段五:对武松的扭曲渴望
最后一段记忆,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热度,猛地冲进脑海。
那是在街对面的茶肆里,几个挑夫和小贩围在一起,大声地谈论着一个名字——武松。
“你们听说了吗?景阳冈上出了个打虎英雄,叫武松!
那老虎可有千斤重,被他三拳就打死了!”
一个挑夫兴奋地比划着,脸上满是崇拜。
“我也听说了!
听说他现在被阳谷县的知县看中,当了都头,专门管治安!”
另一个小贩接着说,“我见过他一次,那模样,真是英武!
身高八尺,腰围十围,腰里挂着一把大刀,走路跟一阵风似的!”
“可不是嘛!
听说他为人正直,还帮老百姓抓过小偷,真是个好官!”
她(原主)当时正躲在茶肆旁边的一棵老槐树下,树叶挡住了她的身影,却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