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6 君臣相得(1 / 6)

    殿试只考一天,日出入场,日暮交卷。

    题目也只有一道,而且一般情况也不往下刷人。

    殿试存在的意义,大概只是给皇帝一点参与感。

    一般来说,除非像王敞那样的倒霉蛋,能从会试第三,掉到二甲倒数第三,大多数该在前面的人还是会在前面。

    所以殿试考完,大家都松了口气,当晚就相约去坊市嗨皮了。

    或许是因为有宵禁的原因,时间比较赶,许多人都感觉自己没发挥好。

    裴元的小弟们都事先得了吩咐,没敢寻上门来。

    唐皋三人倒是第一时间要来智化寺相见,可到了地方却被告知,千户这些日子有事,暂时不在这里。

    三人都对不能第一时间和裴千户分享心中喜悦,有些惋惜,怏怏的回了龙华寺。

    第二日,就是读卷的日子,也就是给考生们打分的时候。

    大明自建国以来,选取读卷官的标准,一直有所变动。

    前期的时候,比较注重学术能力,还会选择一些国子监的官员担任。

    到了现在这个时间点,就更注重结果的权威性,读卷官一般从两大群体中产生。

    首先是九常。

    九常属于执政大臣,在这样的文科考试中,能够更好的把握意识形态的方向。

    其次是翰林院。

    因为翰林院里的人,都是历代的学霸,有翰林院官员的参与,那些还在应试的小卡拉米们就不敢对殿试结果有所质疑。

    或许有人奇怪,为何内阁大臣不在其列呢?

    那是因为,内阁是翰林院的下属单位。

    弘治、万历两朝,曾经两次修订大明会典,在大明会典中,都明确了内阁隶属翰林院的组织结构。

    所以内阁大臣是以翰林的资历参与阅卷的。

    这样一个人数高达十七人的读卷团队,再加上参与的又是不用刷人的殿试,自然就洋溢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团结氛围。

    甚至,说是一次凝聚共识的团建也不为过。

    大明早期的时候,阅卷时间较短,只有半天时间。

    因为反正也看不完,读卷团基本上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乐呵呵的就把(○),(△),(、)给随便画了。

    弘治六年的时候,皇帝觉得这也太离谱了,就把阅卷时间延长到一天,改为隔一日再放榜。

    这个老实皇帝的诉求只有一句,大家好好阅卷吧,球球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轻松写意的阅卷氛围,朝廷对殿试卷的防范,也不是那么严格。

    按照科举的规矩,不管是乡试还

最新小说: 美貌废物被迫登基后 三国非演义:狼啸白门楼 我的电子女帝们在现实抢我 藏钟 凤临异世将军的刁蛮王妃 匪殿下 乱世边军,开局一馒头换亡国女帝 怼天怼地怼极品【我似张狂】 蒲剧 这个书生有点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