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社稷考虑。”
赵宸正欲发作,柳如烟却在此时派人送来一道懿旨:“请陛下暂且搁置此事,容臣妾查明真相。”
赵宸沉吟片刻,终是点头:“好,朕听皇后的。”
---
当夜,柳如烟召集青鸢等人密议。
“贤妃与李敬之联手,必有阴谋。若让他们得逞,朝廷将陷入更大的动荡。”柳如烟语气冷静,“你去查清楚,他们是否与藩王余党有联系。”
青鸢领命而去,三日后带回消息:“贤妃府中,有一名幕僚,原是前镇北王府旧人。此人曾多次出入京城,与江南某藩王暗中往来。”
柳如烟闻言,眼中寒光一闪:“看来,他们是想借藩王之力,逼迫皇上让步。”
次日,柳如烟亲自前往御书房,向赵宸呈上证据:“陛下,贤妃勾结旧臣,意图扰乱朝纲,甚至与藩王余党私通,罪证确凿,请陛下决断。”
赵宸看完密报,脸色铁青:“朕竟不知,她竟敢如此大胆!”
柳如烟淡淡道:“陛下,若不及早处置,恐再生祸端。”
赵宸沉默良久,最终下令:“贤妃禁足于宫中,永不许干政;李敬之革职查办,交由大理寺审理。”
朝野震动,众人这才意识到,柳如烟不仅善谋略,更能果决行事,无人再敢小觑。
---
然而,真正的危机尚未到来。
秋末冬初,北境传来急报:边关告急,突厥大军南侵!
赵宸接到战报后,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命兵部尚书王允调集兵力,准备迎敌。
王允皱眉道:“陛下,突厥此次来势汹汹,恐怕不止是劫掠那么简单,极可能是蓄谋已久的大举入侵。”
赵宸沉声道:“朕已下令各路兵马集结,务必守住边疆。”
柳如烟却在旁说道:“陛下,若仅靠守城,恐怕难以取胜。不如派出奇兵,绕道突厥后方,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赵宸思索片刻,点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
于是,柳如烟秘密派遣暗卫联络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承诺重金与封地,联合夹击突厥。同时,她还调遣一支精锐骑兵,由一名年轻将领统领,潜入敌军后方,伺机焚毁粮草。
这一战,历时三个月,最终以突厥败退告终。赵宸亲赴前线犒赏将士,并在庆功宴上再次公开赞扬柳如烟:“若非皇后运筹帷幄,朕焉能如此迅速击退外敌?”
群臣齐声附和,自此,柳如烟在朝中威望更盛,连一向对她心存芥蒂的旧臣,也不得不承认她的能力。
---
然而,就在局势看似趋于平稳之时,宫中却再度发生变故。
冬至之夜,赵宸突发高热,昏迷不醒。太医署紧急救治,却迟迟不见好转。
宫中人心惶惶,传言四起,有人说皇帝中毒,有人说是旧疾复发,更有人怀疑,是后宫之人下毒害君。
柳如烟闻讯后,立刻封锁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