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又是和备份数据较劲的一天。
这玩意儿吧,平时没人惦记,真到用时要是找不着,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
我这技术支援中心“数据保姆”的活儿,干的就是查漏补缺,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备份数据,就是咱们技术保障的“预备队”。
“刘明,把三号项目组的非核心数据库备份记录调出来看看。”我把巡检计划表推到他眼前。
“按季度轮检表,今天该查它了,重点看看那些历史老数据的打包备份。”
刘明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哎,琳姐,马上马上,这就调。”
他还在熟悉流程,做事有点毛躁,我得盯紧点,这活儿容不得马虎。
屏幕上很快弹出密密麻麻的备份记录列表,像一张复杂的成绩单。
我凑近屏幕,一行行仔细扫过去。
日常备份、小变动备份、记录文件……大部分都显示绿色“成功”状态,时间间隔也符合要求。
视线往下移,停在那个标着“历史数据打包备份”的任务记录上时,记录条数明显少得不对劲。
“刘明,”我指着屏幕上一条孤零零的记录,“你看这个‘历史数据打包备份’任务。上次成功备份标记的时间……是3月15号?”
刘明凑过来,手指点着日志确认:“对,琳姐,日志记录显示,最后一次成功完成是3月15号上午9点32分。”
“今天是几号?”我抬头看他。
他愣了一下,看了眼电脑右下角的日期:“7月……7月10号。”
“所以,距离上次成功备份,已经快四个月整了?咱们备份管理规定里怎么写的?非核心的老数据,最坏情况下允许丢失多久的?”
刘明显然规章制度他背过:“是……最多只能丢三个月的量!”
“文件里明确规定,这类归档性质的非核心历史数据,每三个月必须成功完成一次全量打包备份!”
他声音带着懊恼,“这……这超了快一个月了……怎么会这么久没备份?”
我抓起记录本,快步走向三号项目组的办公室区域。
在走廊尽头,正好撞见胡子拉碴的赵志远,赵工。
“赵工!”我喊住他。
赵工停下脚步,“孙琳?有事?我这赶着去开个短会。”
“三号项目组的历史数据备份,出状况了,比较急。”我把记录本翻到那一页递给他看。
“按规定,这类老数据三个月必须打包备份一次,防止丢失或损坏。”
“但系统记录显示,你们组最后一次成功备份历史数据,是四个月前的3月15号。严重超期了。”
赵工目光聚焦在我指着的记录上。
“什么?四个月?!”他一把抓过记录本,“这不开玩笑吗!”
“这意思是,如果现在服务器突然崩了或者硬盘挂了,我们可能丢掉整整四个月的历史数据?!”
“那些东西现在用得是不多,标着‘非核心’,那是早期无数次试验的原始记录!是各种参数调整的轨迹!”
“也是故障排查时的唯一依据,丢了就真没了!想复盘都找不到根儿!”
“对,赵工,我完全同意。”我肯定道。
“现在可能不像核心生产数据那样分秒必争,但真到了需要追溯、需要查证的时候。”
“但没了这些‘老账本’,那就是两眼一抹黑,会造成多大的麻烦和损失,您比我清楚。”
“谁负责这块的?项目组自己的系统管理员是干什么吃的?”赵工火气“噌”地上来了。
“没设个闹钟提醒吗?没定期检查吗?这最基本的维护都能忘?”
“提醒机制系统里有设置,但日志显示这几次任务执行都失败了,或者可能被误操作暂停了,但没触发有效的告警通知到负责人。”
我点出问题关键,“现在当务之急是两件事。”
“首先,立刻、马上组织人员,把漏掉的这四个月历史数据,用最快速度、最稳妥的方式补备份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