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提升’后面接什么?你想怎么写?”
“轻量化水平和…环境适应性?”我试探着接话,尽量往宽泛了说。
他立刻摇头,“不行!范围太广,边界太模糊,太容易让人联想到极端高低温、极端耐腐蚀、振动冲击这些具体的条件。”
“就说‘有效提升了产品性能’,泛泛而谈!”
“记住,只谈效果,不谈细节,不谈方法,不谈性能边界!”
“效果也要模糊,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让他们只能看到影子,摸不到实物。”
“明白了。”我飞快地在心里记下要点。
“那…关于这次改进带来的整体效率提升?”
“比如研发周期缩短、测试成本降低这些,一点具体的、哪怕是相对的数字都不能量化体现吗?”我试图再找点能写的亮点。
“绝对不行。”陈主任的语气不容置疑,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用‘综合效能获得进一步优化’这种万金油话术顶住。”
“具体的百分比、对比数据、哪怕是‘缩短了周期’、‘降低了成本’这种相对值,一个字都不能提。”
“简报上只允许出现‘优化’、‘提升’、‘增强’这种没有度量衡的词。”
每一个词的选择、每一个表达的尺度,都像在雷区里排雷。
“小孙,我知道这活儿磨人,磨心性。写写删删,像戴着镣铐跳舞。”
“但我们手里的东西,关系到头顶这片天空的安全。”
“哪怕一个不起眼的数据飞出去,落到不该落的人手里,都可能捅破天。”
“你的笔头,现在就是一道防线。写下去,删掉的每一个字,都是在加固它。”
“这不是文字游戏,这也是没有硝烟的战斗。”
手里键盘敲击出来的文字,竟然也成了守护国家的一道防线?
“嗯。”我应了一声,删掉了文档里最后一个可能带有具体指向性的词语“环境适应性”。
换上了那句看似万无一失却又无比空洞的“产品性能”。
最后,光标移到那句关于效率的话上,删掉所有修饰,只留下“综合效能获得进一步优化”。
陈主任站起身,传递着一种无声的信任和托付。
“行,框架差不多了。下班前,把初稿发我邮箱。我最后再过一遍筛子。”
“记住,写完,别急着发。自己先默读三遍,把每个字都嚼碎了,咽下去,看看安不安全,有没有可能被‘咬’到。”
“感觉不对劲的,宁可删了重来,也别存半点侥幸!”
我目光重新落回屏幕上,文档里的那些词:
“成熟的机制”、“合理的调度”、“全面推行”、“优化”、“提升”、“探索应用”、“新型复合材料”、“产品性能”、“综合效能”…
它们像一层密不透风的浓雾,严严实实地包裹着那些真正惊心动魄的技术突破,那些无数个日夜攻坚的汗水与智慧。
所有的锋芒,所有的艰难,都被这层由模糊词语构成的迷雾温柔而坚定地包裹着。
这大概就是“无声”的一部分。
不能说,但必须做;做了,还得想办法让外界知道我们做了。
证明我们的价值,却又绝不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怎么做的、做到了哪一步。
所有的惊涛骇浪,都藏在看似平静无波的词语之下,在无声处守护着这片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