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分治也一直是国策之一。
低族部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內,籍属单于台管理,拥有“国人”身份,地位相对於民籍良人更高。
在治理关东的问题上,天王符坚的思路是大换血,东西腾挪交换。
迁四万户鲜卑贵族西入关中,又迁十五万户氏民分別交由各大宗亲诸侯王、氏族公卿大臣统领,分镇并州、司隶、关东邮城、幽州等地。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坚的思路太过简单粗暴,直接导致了关中地区氏人势力减弱。
十五年间,关中鲜卑族群,包括混杂居住的杂胡汉民,繁衍多至四十余万口。
直接后果就是慕容泓、慕容冲举兵暴乱。
若非梁广提出的分化、安抚之策,歷史上暴毒关中的一幕只怕会如期上演。
不过站在符坚视角,按照当时情形来说,施行这一政策有一定合理成分。
从歷史经验来说,这也是当时一族统治者,对臣服的另一族群施行的普遍管理措施。
低羌部族当年不也是追隨刘聪、刘曜四处征战,之后归降石虎,又被石虎下令从陇西、关中迁徙至豫州、河北。
氏酋符氏统领部族驻守枋头(河南濬县),洪以流民都督的身份,对外迁的氏羌部民、汉人豪强部曲进行整合,招纳河南当地士民,最终形成奠定秦政权的枋头集团。
把一支族群从居住地迁徙至外州郡,的確可以起到削弱分化的作用。
但前提是,统治集团本身需要保持绝对军事优势,有威压各方的实力。
石赵在慕容鲜卑和东晋的夹击下衰落灭亡,才给了符洪、荷健父子率眾西归长安,奠定霸业的机会。
到了荷坚灭燕,仍在走迁徙鲜卑族群的老路子。
只是十五万户氏民的外流,导致大秦在衰弱时期,根本无力招架四十万鲜卑杂胡反扑王猛、权翼正是因为看到极为可怕的后果,才一直对慕容鲜卑迁入关中耿耿於怀。
直到王猛病逝,秦国朝廷內部,也拿不出解决隱患的办法。
王猛只在临终前,留给坚遗言,告诫他千万不要打建康普室的主意,因为正朔人心尚在晋室,荷秦的统治还是太短了些,无法真正深入人心。
王猛希望符坚把目光转向国內,先著力解决鲜卑、匈奴、羌人矛盾。
王猛死后,权翼便是这一国策的维护者、施行者。
只可惜,坚灭燕、灭凉、灭代,夺取淮北、襄阳,帝王目光无可避免地投向大江以南。
王猛和权翼已经看到了往后数十年的隱患,可大秦內部深层次的矛盾隔阁,他们还是解决不了。
或者说,这是时代局限所致。
在华夏文明框架下的多民族融合整合,確实还没走到那一步。
这些问题,梁广当年私下里都和权翼深入討论过,
以他作为后世人的观点,再加上权翼作为经歷者的感受、反思,还真就碰撞出不少思想火。
权翼不只是他的领路贵人,更是他理解当下时代的启蒙导师。
权宣吉、权宣褒二人,才能不及权翼万分,胜在孝顺、听劝,有权翼为他们掌舱,即便是在符宏登基,权氏遭受打压之际,仍能平平安安过日子。
二人也不是工於心计、贪恋富贵高位之人,自有一份隨遇而安的平和心態。
这也是梁广对二人欣赏之处。
从踏入僕射府开始,他和权翼一家相处起来就格外舒服。
等僕婢更换茶点退下,梁广笑道:“此前不单独会见兄长,是担心中山王、杨膺等人起疑心。
兄长主动来见我,莫非是受了中山王所託”
权宣吉苦笑了下,“梁公慧眼如炬,的確是中山王、杨膺几人等不来召见,这才遣我前来探探口风”
梁广笑道:“兄长直说吧,朝廷打算如何对付我齐王荷不、平原王符暉,还有朝廷兵马,已经在做准备了吧
呵呵,符宏他可真看得起我!”
听到梁广直呼天子名讳,权宣吉眼皮子跳了跳,上身微微前倾,神情愈发恭敬了。
“梁公智深如海,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