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崔顗劝贾
襄陵通往邓氏坞的驛道上,贾氏宗长贾毅,携长子贾阳及数十名僮僕、私兵正在赶路。
梁广在鼠喉谷动手当日,崔抵达贾氏主坞,向贾毅通报剿灭贺兰骑军一事。
贾毅大惊,急忙召集族人商討应对之策,
梁广对贺兰人动手,邓氏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出兵救援是必然的。
崔直言相告,如果邓氏帮助贺兰人对抗郡府,梁广势必拿邓氏开刀。
可贺兰人本就是邓氏请来,两千贺兰骑兵一旦有失,邓氏折断一条臂膀,更无实力与梁广对抗。
这无关站队,纯粹是宗族核心利益问题。
贾毅正在积极联络三家,准备与梁广举行第二轮商。
不是贾氏非得巴结討好梁广,实在是宗族內部產生剧烈震盪,名下佃农越发不安分。
平阳分田搞得火热,消息逐渐传至其余县乡坞堡所有佃户、庄客、部曲都在討论,就算当著主家面不敢明说,私底下的议论谁也制止不了。
平阳郡府的政策很简单,只要重造版籍成为郡府直接管辖的民户,男女丁口就可以享受分田。
如果选上府兵,同时具有民籍、兵籍,接受郡府、军府双重管辖,分田更多,且能享受府兵减免赋税的优厚待遇。
暂时选不上也不要紧,民户也有机会再参加选拔,根据个人勇武、家財、丁口、有无刑役记录等等条件,只要不超过六十岁,都能参加选拔。
当然,府兵年限也是六十岁,年纪过大就算选上也无意义,到了年限自动转为民户。
对於广大佃户、失地流民来说,分田成为自耕农的诱惑根本抵挡不住。
人身自由得到保障,赋税减轻不少,不比依附士族豪强要好
平阳各姓大族,对依附名下的佃户租税各不一样,总的来说大差不差。
贾氏对名下佃户,按照人丁实际耕种收成来徵收田租,通常为当年收成的一半。
年景好时,一亩上田能收未脱壳粟谷七八斛,得米率按五六成算,能有三四斛栗米收成。
算下来,耕种一亩上田,佃农所得只有不到两解。
农户负担不可谓不重。
可对比同时期朝廷民户赋税,这些私税还算不得什么。
秦国长安朝廷沿袭魏普旧制,按照每亩八升收缴。
按照占田法计算,丁男一人课田五十亩,共缴税四斛。
这只是平均定额,实际徵收时,州郡会按照本地区课田总亩数,计算出应徵总额,按照九品混通法,户等高的多缴、户等低的少缴。
且农户缴纳户调,只能用绢,无形中文加重负担。
户等评定完全掌握在地方官更手中,而地方官更则多出身当地大族。
九品混通制度,只能沦为士族豪强躲避赋税的工具,劳动者负担日益加重。
论剥削程度,南方普室朝廷也不落於人后。
孝武太元二年(377年),建康朝廷废除度田收租制。
度田收租这项政策,本意是从根本上变革赋税制度,按照占田者实际占有田亩数来徵税,取代原本的按照户等徵收。
出发点无疑是好的,能极大减轻农户负担。
税额也很低,起初规定,每亩田收米三升,平均下来相当於土地收成的十分之一。
税製革新之初,普室朝廷尝到甜头,仓储国藏收入大大提高。
可如此一来,却极大触动士族豪强利益。
从隆和元年(362年)起,侨迁土族联合江南土族,公开抵制度田收租制。
朝廷下詔降低税额,每亩减至两升。
如此,士族豪强还是不满意,连年就此问题闹事。
最终於太元二年正式废除此制。
那一年,长乐公符不督军七万,歷时一年攻克襄阳。
江淮战场,秦军付出丧师十方的沉重代价,拿下淮北全部土地,与普室划淮水对峙。
建康朝廷面临覆灭之险,举国上下都知道,大秦天王符坚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倾举国之力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