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后,“刘家庄摩托车製造集团”將一分厂改为“燕京汽车製造厂”。
安庆山在“京汽”的管理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不管是总工也好,还是后来集团副总也好,每天的工作都很忙。
要经常到车间现场调研,要看一下每天生產出的新车质量如何,要批示文件,特別是每周至少召开一次经理办公会,研究公司的运营和解决相关问题,为了了解公司情况和解决公司的一些难题,还要找一些干部谈话。
涉及规划发展的大事不少,与企业运营直接相关的小事也不断,当然“京汽集团”长远的发展和改革也一定要考虑。
刚开始“京城汽车”公司成批量的產品就一个“京驰—100”,生產批量还不够大。
汽车是讲究规模的,那么怎么扩大產品范围、扩大规模,怎么寻求“燕京汽车”取得更大发展,是作为企业领导必须解决的问题。
於是,產品创新、开展技术改造扩大公司实力和探討各种方式的合资合作,成了当务之急。
安庆山一直和大家一道,坚持抓產品创新,下大力气抓开发“京城-200c”,及其他新產品开发,还是取得不少成果。
他们还积极探討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技术先进的suv新车,为公司下一步发展探路和打基础。
为了支持產品创新,把產品创新落实到实处,自从安庆山到了“京燕京汽车”后,马上就开始討论公司发展,討论公司技改项目决策。
“燕京汽车集团”的老董事长刘建国在汽车集团成立后,带领车製造厂的广大职工,利用合资留下的部分,开展了辉煌的二次创业,自主开发了“京驰系列”,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並再次迎来了企业的大发展,这也为“燕京”汽车工业后来的发展增加了新动力。
刘建国董事长当时也提出在高新区发展整车,並提出“十万辆,三步走”的目標。
隨著公司各项工作理顺,產品开发取得进展,原有的装配线已经不適应,急需更新改造。
经过討论,“燕京汽车集团”下决心改造了总装厂的装配线,钱不多,但保证了新出產品的质量和效率,新总装线落成大家都很高兴。
后来“燕汽”在市场上颳起的红极一时的“勇士越野”车,就在这个新线上下线,改造还是起了作用。
在安庆山的提议下,公司还决定全力支持汽车工业大学毕业的谢晓娟博士等开展计算机项目,他们干的也很出色。
1994年3月“燕京汽车製造集团”的《汽车產品计算机辅助设计(汽车cad)》项目荣获燕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燕汽”总公司支持工具分厂1500万元购置数控铣,衝压模具製造水平一下子提高不少;
建设了第三总装厂等,都是那几年“燕汽集团”在“京西资本的”雄厚財力下投资的。
1997年4月,第三总装厂正式投入生產,具备了年產十万辆“勇士”汽车的能力。
这些项目提高了“燕汽”集团的实力,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1998年初春,燕京汽车集团迎来歷史性时刻。
在第三总装厂投產一周年之际,首批出口中东的2000辆“勇士越野车”在津港装船启航。
安庆山站在码头眺望远去的货轮。
这位当年从北齿调来的技术专家,如今已成为带领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头人之一。
隨著国际订单的激增,“京汽”集团开始筹建海外事业部。
曾在倭国进修的陈道华被破格提拔为技术总监,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液压成型工艺,使车门一体成型时间缩短了40%。
初夏的董事会上,刘建国董事长宣布启动“双百万工程”:五年內实现整车年產能百万辆、年营收百亿元。
为此,集团与德意志著名设计公司联合成立了“夏欧汽车研究院”,谢晓娟博士出任数位化研发中心主任。
在奠基仪式上,安庆山看著工地上林立的塔吊,想起七年前初到摩托车厂时那个简陋的办公室,不禁感慨万千。
市场部的数据显示,“勇士“系列已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