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上山下乡(2 / 4)

而随着上山下乡运动开展,使得广大的劳苦民众和城市的知识分子结合得更加紧密,他们在一同劳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使得原本联系并不多的城市与乡村产生了更多的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人们开始将眼光投向乡村,开始了解这片他们之前很少了解的区域。

农村的民众也开始了解城市的习惯与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

即使后来在这些人返回城里时,这种交流的形成也未曾中断,反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后来的城乡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实际上,新夏国地农村真的急需这些知识分子来改善情况。

新夏建国初期,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尽管在党的领导下,人们度过了难关,但夏国还是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

这引起了夏国最高领导层的密切关注,为此领导人还感慨道:“粮食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出身农村的领导人深刻意识必须改善农村的生产情况,而要做到这一步,知识分子的加入十分有必要。

比如说,在京西地区开始崛起的刘家庄,他们就是因为早早地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引进了一大批的知识青年后才经济腾飞的,否则单凭刘之野一人是做不到这么大的成就。

所以,早在57年,夏国领导层指示:“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

64年1月,夏国领导层和政务院就动员了一批知识分子下乡劳作,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口号。

“上山下乡”的这一决定,是想要改善农业落后于工业,乡村落后于城市的情况。

“上山下乡”,也为夏国今后筛选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务实、愿意奉献的知青。

在还未“上山下乡”时,知识分子对于夏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大都没有太多认识。

而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逐步进行,知识分子们看到了农村的客观现实,经历了严酷的环境考验,

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他们原本虚幻的梦想开始真实起来。

正是因为“上山下乡”,让知识分子们看到了真正的夏国农村和夏国国情,让他们在思考夏国未来发展时不会偏离跑道。

因为见识到了底层生活的艰苦,使得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改变这样处境的想法。

这样的经历虽然艰难,但却给予了他们实事求是的品质;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那个改变落后现状的愿望!

…………

腊月来临,京城里的天气就更冷了。京城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有人曾经这样形象地描写:“严冬是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在京城就更冷了。

人们开始数九,说什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到了四九,地都冻裂了缝儿,北风像刀子似的猛刮,整天刮个不停。

严冬的夜晚,几颗像是沾满了霜的星星,周身闪着寒光,幽蓝幽蓝的天穹显得更冷了。寒风像一把锋利的剑在夜空里飞舞,吹打着树叶,发出尖厉的叫声。”

这时候为了御寒,老京城人相信“未从水来先叠坝”,提早做过冬的准备,所以到了秋末,糊窗户、搪炉子是必做的。

人们把破旧的窗户纸撕掉,再糊上新高丽纸用以挡风。搪炉子是指把旧炉膛的耐火材料敲掉,和好青灰重新弄好砸实,还必须做成上窄下宽的形状,冬天才好烧火。

严冬时节,人们就会做热乎的食品。小时候一到冬天,经常吃母亲做“煮尜(gá)尜”,它是一道粗粮细作的面食。

取玉米面,按一定比例兑上白面粉,搁在盆里用开水烫面,然后摔成方块,再用刀切成薄片,拍瓷实后表面修理光滑,切成像“色子”样的四方块,撒上薄面放盆里来回摇。摇好后下开水锅里煮熟捞出,不过水趁热拌上韭菜、芝麻酱等调料,趁热吃。

吃上香喷喷、热乎乎的“煮尜尜”,寒冷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快到

最新小说: 勾帝心,陛下被钓成了翘嘴 都市修真便利店 穿宋后与语文天团为敌 铁血巾帼 刚满十八岁,系统让我开始养老 我的弟弟是狼灭 今生只为你 我父母的中二幻想照进现实了!? 九零恶毒后妈,我靠洗白养崽暴富 高武:略微出手就是系统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