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 / 6)

    也是现场辩经,朝廷没辩赢,于是按武则天的说法来:以皇后为亚献,诸王之妻为终献。

    再举一个例子。

    宝应元年,唐朝收复两京,举行大祭,现场需要摆两个祖宗的牌位。太常卿杜鸿渐等人按“禘者,冬至祭天于圆丘,周人配以远祖。”认为:“高祖非始封之君,不得配天地。而太祖景皇帝受封于唐,即殷之契、周之后稷也,请以太祖郊配。”

    意思是说:李渊的牌位不能上,得上李虎,因为李虎是受封之君。

    中书门下持异议:“太祖非受命之君,不宜作配。”

    唐朝不是在李虎手上建立的,他不能上。两省官员一起上表,引经据典给出了二十条理由。

    但输了,没辩赢太常寺。

    于是撤了李渊的牌位,上李虎。

    第二年关中旱灾,中书门下阴阳怪气:“此高祖不得配之过也。”

    怪谁?怪你让高祖受了委屈!

    代宗绷不住,把群臣召集到一起再辩。太常寺被批为罪魁祸首,受到强烈的舆论攻击和代宗的猜忌,于是派出一员大将,独孤及。独孤及在“听证会”上舌战群儒:“受命于神宗,禹也,而夏后氏祖颛顼而郊鲧。缵禹黜夏,汤也,而殷人郊冥而祖契;革命作周,武王也,而周人郊稷而祖文王。太祖景皇帝始封于唐,天所命也。”

    反正一大堆理论,又把中书门下说赢了。

    但五代史官评价这件事,却认为:呜呼,礼之失也!经纬之罪也!学者好为曲说也!人君临时申其私意也!

    意思是:不堪入目啊,礼崩乐坏呀!这是谁的罪过?经学!经学家!以及皇帝不够博学!

    所以,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唐代虽有《开元》、《显庆》、《贞观》诸官方礼。但礼乐从没统一过。涉及礼乐的大小事,没人提意见,就按当事人的说法处理。如果有人质疑,就辩经,谁赢了听谁的。

    终唐之世,围绕礼乐、制度、政治上的辩经、嘴炮、互喷、君臣格斗从未停息。性别上,不止男人,女人也有。所以谈唐朝,不要张口就是什么礼。这不合规那不对。你的礼乐能说服圣人,说服宰相,说服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但搞不好就会从各个单位跳出来一堆甲乙丙丁:“我反对!”

    他们不止反对,还能和你说出一大堆理论。

    另外,再说一下。

    唐在政治上的用语,很有先秦、两汉的味道。

    新年朝贺词:“元正首祚,景福惟新。”

    “唯皇帝如日之升。”这句话出自诗经——“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不胜大庆,千秋万岁。”出自韩非子,也是两汉很流行的瓦当词。

    “行舟不息,坠剑方遥,验刻而求,可谓谬矣。”

    “况天人之际,其肃恭之礼,以两君为喻,不亦大乎!”

    “

最新小说: 国运:开局死谏,祖宗李二看麻了 重回宿敌年少时 红楼之胜天半子 穿成赘婿文男主的恶毒发妻后,我摆烂了 仙尊的幻境成真了 暴君吕布 落脚之地 怼天怼地怼极品【我似张狂】 跟亡夫长兄借子后 乱世边军,开局一馒头换亡国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