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篇第6章乱世中的名臣大将们(四)(第1/2页)
昌阳被围前,因为从前挨过饿,吃过缺粮的亏,昌阳太守许园亲自挂帅,主抓昌阳城的粮食储备工作。在各级官员和全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储粮一度高达六万石,可满足全城军民一年用度。
当时的河南节度使还是虢王李巨。
李巨与张珣有过节。
所谓过节其实蛮虚幻。至少,在张珣看来是如此。他不认为自己得罪过虢王。
但是,虢王不这么看。
上次昌阳会战,虢王是河南节度使自然成战区总指挥,张珣以巡院经略的身份率部担当游击先锋四处游弋。
当战线全面铺开,各处战斗正酣时,很莫名地,一则消息直接送到虢王手中。消息称叛军大将杨朝宗率领步、骑兵二万离开营地,意图进攻虢王的帅府大营。
当时虢王身边仅有六万精骑护卫,他感觉情况万分危急,认为一旦叛军攻破主帅驻地,战局必将崩溃。于是,连忙命令前线各部队紧急回援。
刚好,张珣率三千部曲巡游到宁陵一线。他敏锐地发现宁陵城防松弛,人心涣散,是攻取的绝佳时机。
张珣为人刚毅果决,有霍、卫遗风。尽管手下轻骑轻步当不得攻城的好兵种,而且用三千人攻占一座郡城,人数上也颇为稀薄,但机会稍纵即逝,他决心尝试一下,便马上安排南无伤带人抢占城门,主打一个迅雷不及掩耳。
南无伤顺利地在城门站稳了脚跟。当他正要接引后援、扩大战果时,虢王的信使带着紧急回援的命令找上了张珣。
张珣验过虢王令信,苦涩地看了眼唾手可得的宁陵城,正准备下令收兵,目光不经意扫过信使,猛然察觉了不对:信使浑身上下除了仆仆风尘外并无半点战斗过的痕迹!他立即停下收兵的动作,热情地拉过信使,试探着旁敲侧击,问道:“大帅大营被围,信使冲出敌营想必不容易吧?”
憨厚的信使不知道张大人是只积年狐狸,一言一笑不是弯弯绕绕就是坑坑凹凹。闻言愣愣地反问:“大营被围了?什么时候发生的?”然后一片叫苦,絮絮叨叨:“怎么会被围呢?我出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沿路也没看见一个敌人。怎么就被围呢?”
张珣心头一片雪亮。他招来亲随,将攻城事宜尽数托付给南无伤。自己则携住信使,亲自为他接风洗尘。
信使虽然是虢王亲信,说到底也不过是王府下人。张大人亲自作陪接风的规格,足够让他诚惶诚恐。席上张大人随口问了句“家人都安好?”信使激动得差点要刨开祖坟将祖宗摆出来看看,唯恐自己的回答有误从而留给张大人不诚实的坏印象。
张珣很顺利地知道了紧急回援的始末。同时,还意外地得知引发紧急回援的罪魁祸首杨朝宗距离虢王的大帅营地远出八百里外,即使不管不顾地急行军,赶到帅营也是十余日之后。而且叛军的人数更不占优,虢王仅帅营兵马就超过六万,接到回援令返回的不知几凡。整个虢王驻地用固若金汤来形容都不为过。
张珣决定扮一次名将,摆一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霸气侧漏。
南无伤很轻松地占领了宁陵城。
除了俘虏、财物,还缴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