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不够?” 晨光看着林夕,眼神里满是关切。这几天,林夕为了整理这些东西,经常熬夜到凌晨,眼底的黑眼圈越来越重,却始终没说过一句累。
“应该够了。” 林夕轻轻抚摸着画册上的银杏叶,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昨天苏曼给我打电话,说她联系的几个文化学者,今天也会过来,帮咱们跟调查组说明老巷的文化价值。只要咱们把真实的情况说清楚,他们总会听的。”
晨光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别担心,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会陪着你。”
林夕抬起头,看着晨光温柔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自从晨光辞职后,他每天都忙着帮巷里的人挑水、买东西,晚上还帮着整理资料,却从来没抱怨过一句。有时候她会自责,觉得是自己连累了他,可晨光总是笑着说:“能和你一起守护这个家,我很幸福。”
不远处,李爷爷拄着拐杖慢慢走来,身后跟着几个年轻的志愿者,是苏曼从外地联系来的大学生,专门来帮忙记录居民的诉求。李爷爷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旧勋章,那是他年轻时在部队立的功。
“小夕,晨光,都准备好了吗?” 李爷爷走到他们面前,声音虽然有些沙哑,却依旧有力,“等会儿调查组来了,我就跟他们说,这老银杏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日本人来的时候,都没敢砍它;这老槐树,是我爹当年亲手种的,现在还能给咱们遮阴。他们要是敢拆,就是拆了咱们巷的根!”
林夕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李爷爷,谢谢您。”
“谢啥,我也是巷里的一份子。” 李爷爷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当年我老伴走的时候,是巷里的邻居帮我办的后事;我生病的时候,是张婶每天给我送粥。我这条老命,早就跟这巷子绑在一起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的鸣笛声,三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来,停在巷口。第一辆车上下来几个穿着正装的人,为首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正是调查组的组长,区政府办公室的刘主任。
赵峰和小林跟在后面,脸上堆着虚伪的笑容,手里拿着几份文件,快步走上前:“刘主任,辛苦您了,这么早就过来。我已经跟巷里的居民打过招呼了,他们都很配合调查。”
刘主任没有理会他,而是径直走向林夕和李爷爷,伸出手,语气温和:“您好,我是调查组的刘建国。感谢大家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今天我们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了解一下银杏巷的情况。”
李爷爷握住刘主任的手,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刘主任,您可一定要为我们做主啊!这巷子是我们的家,我们住了一辈子,不能就这么拆了!”
刘主任点点头,认真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地调查,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咱们先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说。”
大家一起走到老槐树下,张婶和陈佳佳已经搬来了几张长椅和小凳子,还端来了绿豆汤和西瓜。调查组的工作人员拿出笔记本和录音笔,赵峰则站在一旁,眼神时不时瞟向居民,试图从中找到 “突破口”。
刘主任率先开口:“首先,我们想了解一下,之前有居民反映,项目方断了巷里的水电,这件事是真的吗?”
赵峰***着回答:“刘主任,这是个误会!因为近期要进行管道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