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什么?” 赵峰冷笑一声,“我们只是‘正常沟通’,难不成他们还能管居民选不选补偿?至于那个老局长,退休的人了,还想管闲事?给他点‘教训’,他自然会知难而退。”
小林不敢再反驳,低着头退出了办公室。赵峰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手里把玩着一枚银色的打火机。他想起第一次去银杏巷时,那条巷子安静得像幅画,老银杏树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可现在,这条巷子成了他的绊脚石,那些原本和善的居民,成了他的 “敌人”。
“银杏巷,我赵峰想要的东西,还从来没有得不到的。” 他低声自语,打火机 “咔哒” 一声点燃,火苗映在他眼底,像一团燃烧的欲望。
第二天清晨,银杏巷的天刚蒙蒙亮,张婶就已经起了床。她踩着小板凳,从柜子顶上翻出一个红布包,里面裹着一沓泛黄的照片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照片里,有她年轻时和丈夫在老槐树下的合影,有儿子第一次在巷里骑自行车的模样,还有二十年前巷里邻居一起过年的热闹场景。笔记本上,记着每天的开销、邻居们的生日,甚至还有哪户人家孩子生病、需要帮忙照顾的小事。
“老婆子,这么早起来干啥?” 张叔的声音从里屋传来,他因为腿疾,这几天一直卧床休息,却总惦记着巷里的事。
“今天调查组要来,我得把这些东西准备好。” 张婶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放进一个崭新的文件夹里,用抹布擦了擦封面,“这些都是咱们在巷里过日子的证据,不能让他们觉得,咱们这巷子就只是几块破砖烂瓦。”
张叔慢慢挪到床边,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眼眶有些发红:“辛苦你了,这些天,你又要照顾我,又要帮着巷里的人忙活。”
“说啥呢,都是一家人。” 张婶笑着回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你忘了,当年咱们家盖房子,李爷爷帮着挑了半个月的砖;陈老板刚开杂货店时,咱们还帮着给他看店呢。现在巷子有难,咱们不抱团,谁还能帮咱们?”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是陈佳佳。她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额头上带着薄汗,手里还提着一个塑料袋:“张婶,我买了些卡纸和彩笔,等会儿跟孩子们一起做‘欢迎调查组’的牌子,再把巷里的故事写在上面,让他们看看咱们巷多好。”
“好,好,快进来坐。” 张婶赶紧接过塑料袋,从厨房里拿出一瓶冰镇绿豆汤递给她,“昨天你熬夜整理网友的留言,今天又这么早起来,可得注意身体。”
陈佳佳喝了口绿豆汤,笑着说:“没事,我年轻,扛得住。对了张婶,林夕姐和晨光哥已经去巷口等调查组了,李爷爷也说要跟他们一起去,说要亲自跟调查组的人讲讲老银杏树的故事。”
张婶点点头,把红布包放进随身的布袋里:“那咱们也赶紧过去,别让他们等急了。”
此时的巷口,林夕和晨光正站在老银杏树下,整理着一摞厚厚的资料。最上面的是林夕画的《银杏巷四季》画册,每一页都贴着对应的老照片 —— 春天,巷里的海棠花落在青石板路上;夏天,孩子们在老槐树下吃西瓜;秋天,银杏叶铺满整条巷子;冬天,邻居们一起在巷里堆雪人。画册下面,是晨光整理的 “银杏巷历史沿革”,从民国时期的地契复印件,到解放后巷里的变迁记录,甚至还有几十年前巷里居民的户籍登记复印件。
“这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