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卖官鬻爵之说,纯属断章取义,本不值得一驳。
偏偏上奏疏的人叫高捷,都察院山东道御史,颇有份量。
当年崇祯铲除魏忠贤,命阁臣刘鸿训追查党羽,阉党一时做鸟兽散。
高捷当时就敢唱反调,弹劾追审太过苛刻,有打击报复之嫌。
后来刘鸿训被贬戍边,高捷作为“倒刘”急先锋,自然名声大噪。
这次他打出第一枪,立时从者如云,纷纷递上弹劾陈子履的奏本。
皇帝不知怎么搞的,七份奏本全部下发群臣商议,一份不留。
这下子,朝堂彻底炸开了锅。
要知道,陈子履可不是普通官员,而是刚刚立过大功的封疆大吏。
对于这个级别的重臣,皇帝按例是要优容庇护的。
一般小错,就当没看见。
哪怕弹劾有理有据,不得不理会,也会从轻从缓,大事化小。
最常见的做法是“拖”字诀,留中不发。
不了。
等风头过了,再偷偷拿出来议就是了。
没想皇帝竟全部下发,无疑给出这样一个信号——想要弹劾的人,不要再观望了,想上就赶紧上吧。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六科十三道吃的就是这碗饭,再不动笔就是失职了。
第三天左顺门(接收奏本的地方)一开,大量言官便接踵而至。不到半个时辰,就装满了一个大箩筐。
据说崇祯皇帝就看了其中几本,然后大手一挥,通通发到廊下传抄议论。
陈子履不用到中枢当班,所看都是手抄副本,跑腿来一次,就得给一次赏钱。
短短两天,竟给出了一百两巨款。
不禁连连感慨,再这样下去,恐怕人没被参倒,口袋先空了。
“你竟还有心情说笑?”
小陈府书房内,陈子壮背着手来回急走,脸色潮红一片。
也不知为奏本里的虎狼之词生气,还是为陈子履的吊儿郎当生气。
骂了两句,忽然停下来,在厚厚的抄本上一拍:“火烧眉毛了。”
“您先莫急,坐下喝口茶。”
陈子履把兄长拉回座位,倒上一盏茉莉,随意拿起一份抄本,满脸的不屑:
“他们太急了,还没搞清楚就动笔,自然错漏百出。陛下英明神武,怎会看不出来?比如这一本……”
陈子履逐一点评桌上抄本,句句击中要害,不一会儿,便将其中的两本份,驳了个体无完肤。
在他看来,上书的人看似很多,实则大多流于表面,错漏甚多。
或者空喊口号,言之无物。
这也难怪。
要知道,经济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微观经济还好说,多举现成的例子,听者总能略懂一二。
宏观经济就抽象了,涉及面广,环环相扣。
不少反直觉的东西,极易让人一头雾水,摸不清方向。
陈子履由浅入深,在兰台讲了大半天,堪堪搭出一个架子。
至于皇帝听进几成,记得几成,参悟几成,实在不好说。
皇帝转述一次,到了阁部们的耳朵里,意思越发走样。
阁部再转述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言官们再才思敏捷,再笔锋犀利,自己看不清重点,又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来。
说来说去,无非几样:
其一,祖宗之法不可变。
务农能种出粮食,所以农是社稷的根基。
商只是倒买倒卖,出了养肥奸商,没有任何用处。
既然太祖重农抑商,那就是金科玉律。谁提工商并重,谁就数典忘祖,大逆不道。
其二,无工不贼,偷奸耍滑。无商不奸,坑蒙拐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鼓励工商会让天下人沉沦商道,败坏大明风气,动摇国本。
其三,官商勾结,祸害百姓,开源不成,反乱地方。
就拿莱阳火器局来说,那些采买震天雷、火铳的村寨乡镇,当真是自愿的?
还是以权压人,强买强卖?
岂不闻登莱百姓哀叹,陈巡抚敲骨吸髓,民不聊生呼?
其四……
种种质疑,早被毕自严、倪元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