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65年至290年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他一生历经曹魏末年的权力更迭,亲手终结三国乱世、建立西晋,开创“太康之治”的短暂盛世,却也因晚年决策失当,为西晋的速亡埋下深重隐患,其功过是非,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且极具争议的一笔。
司马炎的崛起,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站在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三代人苦心经营的权力基石之上。
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掌控曹魏军政大权开始,司马氏便已成为曹魏政权实际的掌控者——司马懿隐忍多年,以“老谋深算”奠定家族基业;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进一步巩固司马氏权威,甚至不惜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震慑朝堂;司马昭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灭蜀汉、擒刘禅,将曹魏疆域拓展至西南,权势达到顶峰,虽未敢公然篡魏,却已为后代称帝铺平了道路。
司马炎生于曹魏青龙四年(236年),自幼便在司马氏的权势氛围中成长,深受家族政治理念的熏陶。
他聪慧过人,且深谙权谋之道,既继承了祖父辈的隐忍与果决,又有着不同于父辈的圆融与气度。
司马昭起初更偏爱次子司马攸,认为司马攸“才望出武帝之右”,一度想将权力传给司马攸,但在何曾、裴秀等重臣的劝谏下——他们以“立嫡以长”的传统礼法为据,认为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司马昭最终改变主意,立司马炎为世子。
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司马炎承袭父亲的晋王爵位与相国之职,全面掌控曹魏军政大权。
此时的曹魏政权,早已名存实亡,魏元帝曹奂不过是司马炎手中的傀儡,朝堂上下皆是司马氏的亲信,“禅让”的剧本已悄然酝酿。
司马炎深知“天命所归”的舆论重要性,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通过封赏功臣、安抚宗室、减免赋税等手段,赢得朝野上下的支持,同时暗中布局,清除可能阻碍自己称帝的势力。
同年十二月,在司马炎的精心安排下,魏元帝曹奂被迫颁布禅位诏书,将皇位“让”给司马炎。
司马炎假意推辞三次后,最终在洛阳南郊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元“泰始”,史称“西晋”。
至此,曹魏政权正式终结,司马炎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年仅29岁。
登基之后,司马炎并未对曹奂赶尽杀绝,而是封其为陈留王,允许他保留天子仪仗、使用曹魏历法,这一举措既彰显了司马炎的“仁厚”,也为后世王朝处理前朝君主提供了范本。
司马炎登基之初,天下尚未完全统一——南方仍有东吴政权割据一方,与西晋形成南北对峙之势。
东吴自孙权建立以来,历经数代君主,虽在后期因孙皓的残暴统治而国力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长江天险的庇护下,西晋想要一举灭吴,并非易事。因此,司马炎制定了“先安内后攘外”的策略,先致力于整顿内政、恢复生产,为灭吴大业积蓄力量。
在政治上,司马炎吸取曹魏因“宗室衰弱”而被司马氏篡权的教训,恢复了分封制,将司马氏宗室子弟分封到各地为王,给予他们兵权、财权与行政权,希望通过宗室的力量拱卫中央。
同时,他也注重拉拢世家大族,延续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并对世家大族多加优待,以此巩固统治基础。
不过,司马炎也并非一味纵容,他曾多次下诏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官员,例如泰始四年(268年),他颁布《泰始律》,简化法律条文、减轻刑罚,既规范了官员行为,也缓和了社会矛盾;他还重视人才选拔,多次下令各州郡举荐贤能之士,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定的晋升通道。
在经济上,司马炎深知经过三国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首先,推行“占田制”与“课田制”,规定男子每人可占田70亩,女子30亩,同时要求农民按规定耕种土地、缴纳赋税,这一制度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