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李典(3 / 3)

"儒军\"。

建安十年(205年),李典做出惊人之举——请求将家族部曲及治下百姓一万三千余人迁徙至邺城。

此举看似\"自断根基\",实则蕴含深远考量。

时曹操正着力削弱地方豪强,李典此举既表忠诚,又避免家族卷入兖州士族与曹氏的潜在冲突。

曹操大喜,亲至邺城东门迎接李氏族人,执李典手曰:\"卿此举,胜十万雄兵远矣!\"迁徙过程中,有族老埋怨\"背井离乡\",

李典耐心解释:\"方今天下未定,我等若拥兵据郡,难免遭猜忌。今举族归附,上可报明公之恩,下可保宗族之安,何乐而不为?\"

其深明大义如此。

李典虽为武人,却与孔融、王粲等名士往来密切。

孔融曾作《李曼成赞》,称其\"武能安邦,文能经世,吾未见其比也\"。

王粲在《英雄记》中记载,李典驻军许昌时,常于府邸举办诗会,\"酒酣耳热之际,辄援琴鼓《广陵散》,音节清越,闻者忘俗\"。这种跨界交往,在重武轻文的曹魏阵营中独树一帜。

建安二十年(215年)冬,合肥之战硝烟未散,李典突染重疾。

据《华佗别传》记载,其症状为\"胸膈痞闷,咳血不止\",疑似肺疾。

曹操闻讯,急遣华佗弟子樊阿前往诊治,然回天乏术。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春,李典病逝于合肥军中,时年三十六岁。

临终前,他手书遗表:\"典本微末,蒙明公厚恩,得列将位。

今壮志未酬,深以为恨。愿吾子祯以忠孝为本,勿慕荣利,勿竞权势,唯效犬马之劳于国家。\"

曹操闻讣,\"流涕三日\",追赠李典为\"都亭侯\",谥号\"愍\",取\"慈仁短折\"之意。

其子李祯年仅十岁,袭爵为离狐太守,曹操特命屯田都尉辅佐其治郡。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追念李典功绩,增邑至千二百户,并下《褒李典诏》:\"故破虏将军李典,蹈德冲素,有长者之风。合肥之役,舍私为公,其功至伟。可配享太祖庙庭,以彰忠烈。\"

此为曹魏武将极高荣誉,时人比之西汉周亚夫。

李典死后归葬故乡山阳,但其墓葬具体位置至今成谜。

据《巨野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曾于城北发现\"李典墓\",出土剑、印及《孙子兵法》抄本,然墓主服饰\"有儒雅之风,非武将形制\",故真伪存疑。

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认为,李典\"生前谦退,死后或不欲张扬\",故其墓\"必藏于幽隐之处,不为人知\"。

这一说法为李典的传奇人生更添神秘色彩。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李典与程昱、郭嘉同列一传,而非归入\"五子良将\",此中深意值得玩味。

裴松之注引《魏书》称:\"典少好学,博观群书,特善《左氏春秋》《司马法》,行师用众,皆合古义。\"

这种\"以儒统兵\"的特质,使其区别于许褚、典韦等纯粹武将,亦不同于张辽、徐晃等\"勇而少文\"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中,李典的戏份被大幅压缩,仅作为夏侯惇、张辽的副将偶露峥嵘,博望坡之战中\"谏言受阻\"的情节虽被保留,却弱化了其后续救援的关键作用。

这种艺术加工,实则是罗贯中为凸显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的叙事需要,却也导致后世对这位儒将的认知偏差。

真实历史中,李典的战略眼光远超普通武将。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前,他曾向曹操建议:\"荆州新附,民心未稳,孙权、刘备必相勾结。今宜先固襄樊,稳扎稳打,勿轻涉江湖险地。\"

可惜曹操急于统一天下,未纳其言,终致赤壁之败。

此谏若被采纳,三国格局或将改写。

最新小说: 大明,我来了! 流放抄家?玄学老祖囤货算卦飒翻天!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寒门状元 第一权臣 女帝:别闹,朕怀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