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进至博望坡,与刘备军相遇。
刘备见曹军势大,采纳徐庶之计,佯装败退,烧毁营地后撤至博望坡深处。
夏侯惇登高了望,见\"敌营烟火冲天,旗帜散乱\",认定刘备\"怯战而逃\",
欲率轻骑追击。
李典察勘地形,见南道\"两山夹峙,林木茂密\",
急谏曰:\"兵法云‘归师勿遏,穷寇莫追’,
况此道险狭,若贼设伏,我军必败。\"然夏侯惇素轻李典\"书生用兵\",
冷笑曰:\"竖子何知!吾追贼数十里,未见一兵一卒,彼已胆裂矣!\"
于禁亦附和:\"不趁势破敌,更待何时?\"
李典力争曰:\"昔庞涓死于马陵,任尚败于冀北,皆因轻敌冒进。愿都督三思!\"
夏侯惇拂袖而起:\"护军但守辎重,破贼之事,不劳君忧!\"
夏侯惇率两万步骑追击二十里,果入埋伏。
刘备令关羽、张飞率伏兵从两侧杀出,以火攻阻断退路,曹军顿时大乱。
夏侯惇左冲右突,不得脱身,士卒死者相枕藉。
危急时刻,李典一面命部将乐进固守辎重营,一面亲率五千精骑绕道博望坡东侧,从刘备军背后突击。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典\"执槊当先,呼声震野,连破敌阵三重\",最终与夏侯惇部会合,且战且退,直至黄昏方脱离险境。
此役曹军折损七八千人,唯李典所部伤亡不足百,曹操闻之,特遣使赐李典\"黄金五百斤,绢千匹\",并手书曰:\"博望之败,非战之罪,卿临危不乱,真良将也。\"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西征汉中,孙权趁机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
此时合肥守军仅七千,主将为张辽、乐进、李典,而三人素存芥蒂——张辽本为吕布旧部,曾于兖州之战中射杀李典族弟李祢;乐进则因李典\"儒将\"身份屡加轻视,三人\"每会议,言语多相忤\"。
曹操临行前密函护军薛悌,曰:\"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张辽持函犹豫,深知与李典不和,恐难协同。
李典察其神色,慨然曰:\"典尝闻‘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昔蔺相如屈身于廉颇,只为赵国安危。今贼寇入境,正我等效死之时,岂可为私怨误国家大事!\"
遂主动向张辽请战:\"愿听将军调度,虽死无恨!\"
张辽动容,执其手曰:\"曼成高义,辽不如也!\"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军抵合肥城下。
张辽、李典趁其立足未稳,率八百死士夜袭。
李典亲率二百锐卒为前锋,手持改良版\"神臂弓\",于距吴军大营百步外齐射,瞬间撕开缺口。
史载李典\"箭无虚发,所中皆披甲要害\",连杀吴军都尉三人。
张辽率军紧随其后,直扑孙权麾盖,李典则分兵攻击吴军两翼,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混战中,李典见孙权躲入高坡,急呼:\"贼帅在此!\"
士卒奋勇向前,几乎生擒孙权。
此役从凌晨战至正午,吴军\"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孙权被迫退至濡须口,长叹:\"张辽、李典,真天人也!\"
合肥之战后,张辽亲至李典营中致谢,置酒言欢。
乐进亦惭其往日倨傲,遣使送铠甲马匹。
李典皆笑而受之,曰:\"吾三人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今日破贼,皆明公威德,岂谋一人之功?\"
曹操闻之,欣然作《三将令》,赞其\"义忘私隙,古之罕有\",并擢升李典为破虏将军,假节钺。
李典治兵,迥异于曹魏其他将领。
他在军中设立\"崇文堂\",每月朔望邀儒者讲学,亲率将校听讲。
据《魏略》记载,其部\"行伍之间,常闻诵读之声\",士卒皆能背诵《孝经》《军谶》。
遇有伤亡士卒,李典必亲至灵前祭奠,手书祭文,以儒家礼制厚葬。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之战后,李典收容流民万余人,于汝南设立\"屯田学舍\",使耕战之士亦能读书识字,时人称其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