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没人往这边看,才压低声音叹道:“要真是你说的这样,我犯得着在这儿求爷爷告奶奶吗?现在哪能领到足额的?这供应粮啊,跟失业救济金似的,根本不是国家该尽的义务,说白了就是看咱们可怜,出于人道主义给口饭,给多给少,全看上面的心情。”
“原先凭着政府发的供应票,去粮店至少能买到足量的玉米、红薯干,煮锅糊糊好歹能填肚子。现在倒好,我那口子天没亮就裹着棉袄去排队,冻得手脚发麻,排到晌午头,粮店的人就扔一句‘粗粮没了’,我媳妇想多问两句为啥没的这么快,人家直接轰人:‘爱买不买,后面等着的人多着呢!’”
说到这儿,汉子眼圈红了,抬手抹了把脸:“你说邪门不?供应票上明明白白印着‘军属优先’,可到了粮店,人家只认两样,要么是翻倍的现钱,要么是托熟人递的条子。我家娃娘拿着我的士兵证复印件去说理,人家眼皮都没抬一下,说‘现在粮紧,政策也得按实际来’,这‘实际’,不就是给他们自己谋好处嘛!”
“那政府不管吗?”年轻人一下子急了,声音都拔高了些,又赶紧压低,攥着裤腿的手都在抖,“我爹妈生我的时候就年纪大,现在都五十多了,要是供应粮再被克扣,他们俩不得饿死啊!”
“管?怎么不管?”汉子苦笑着摇头,“我小舅子在县武装办上班,要不是他,我连跟媳妇通个电话都难。你知道他们公职人员每个月才多少粮吗?每人连带家属总共200斤,这里面150斤是玉米,20斤土豆,30斤红薯干,就这,还得是在编的公职人员。更别说底下的平头百姓了,能拿到公职人员一半的量,都算烧高香。”
“不是不是,大哥,我不是这意思!”年轻人赶紧摆手打断,语气更急了,“我是说……咱们军属的供应,政府也不管吗?总不能跟普通百姓一样受克扣吧?”
汉子长叹了口气,看了眼太阳,又看了眼地上的积雪:“怎么不管?政策上写得清清楚楚,军属里女性每个月80斤玉米,孩童50斤,只管两口人,家里人多了的就不管了,可就算是这数,实际到手也得缩水两成!80斤变64斤,50斤变40斤,天天喝玉米糊糊,没一点油水,咽都咽不下去,俩娃饿得直哭,我这当爹的……”话没说完,他嗓子就哽住了,头埋得更低,肩膀轻轻颤着。
张涵眉头皱的更紧了,又弯腰抓了把干净的积雪,攥在手里捏碎。
这事根子在哪,其实不难猜,无非就两种情况,每种都戳着人的难处。
先说头一种,肯定是前线把粮食占了大头。
现在这局势,枪杆子得先喂饱,不然前线扛不住,后面的家就没了。
他在队伍里待过,知道部队的补给有多金贵,每天的压缩饼干、罐头,甚至煮锅热汤,都是按作战人数算死的,少一口都可能影响士气。
这么一来,总粮就那么多,军队这边划走的多了,分给民众的自然就得往下减。
不是政府不想保民生,是先得保住能打仗的人,可苦就苦在后方的老百姓,尤其是他们这些军属,男人在外面拼命,家里人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再说第二种,比头一种更让人心里发寒。
供应粮明目张胆地缩水两成,粮店的人敢这么干,难道就不怕被查?
底下的小职员没那个胆子,多半是上面有人默许,甚至是故意这么安排的。
为啥?八成是在悄悄囤粮。
现在虽说没明着闹粮荒,可谁都知道局势不稳,明摆着是要打持久战了,或是遇到天灾,粮食就是命。
政府可能是在提前做准备,把粮攥在手里,可又怕老百姓恐慌,不敢明着来,就只能温水煮青蛙。
这个月少一点,下个月再少一点,让百姓慢慢习惯,等哪天供应真断了,也只能认了。
可这么一来,最先熬不住的还是普通人家,尤其是像那汉子家,俩娃等着吃饭,缩水的粮食根本不够填肚子,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远处传来一阵哨声,尖锐得像刺。
刚才踱步的宪兵突然提高声音:“安静,等这一批人来了,清点完人数,所有人登车滚去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