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幕后黑手。”
“是一个叫张三爷的人。”
赵老四轻声汇报道:“此人我有所耳闻,就是没打过交道。”
“他是奉城本地小有名气的商人,后来没了经商的环境,不知怎么的就成了江湖客。”
他在这里顿了顿,怕李学武不相信他的调查,还详细讲了几个情况。
李学武一听就知道了,什么特么江湖客,无非是明转暗罢了。
以前是做明面生意的,后来生意不让做了,瞅准黑市的繁荣,做起了投机倒把的杀头买卖。
他有头脑,又有资本,在奉城这块儿地界自然能混得开。
赵老四介绍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张三爷之所以敢叫爷,也是因为年岁不小了,听他说得有六十多了。
这么大岁数还在江湖上混,竟然有如此胆量,敢动回收站的人。
“听葛林调查来的口供说,这张三爷先是投了两条船,后来都出了事,有点急了,想要探探咱们的虚实。”
赵老四解释道:“他的那两条船我都查过了,应该是没少赚的。”
东北出海渤海湾搞大飞贸易的船出事很正常的,就算没有天灾,还有老彪子曾经布置的人祸呢。
不听话的、吃里扒外的、吃饱了掀桌子的,都是老彪子的打击对象。
就算没有这些人的嚣张,老彪子也会逐渐地消除掉那些老船。
这么说吧,一条船不能跑三个月,否则东北就搁不下这种人了。
租用东风船务的船当然会没事,因为有大船停在渤海湾,不用他们跑太远,就是赚的少一点,辛苦钱。
这种差别造就了火热的船舶投资市场,也让诸多敢于铤而走险的年轻人命丧黄泉。
李学武的大姐夫和大姐不就是受这种情况的诱惑,想要投资一条船嘛。
张三爷算是传统的老炮,最开始不怎么热衷于这种新兴行当。
直到外来货不断地冲击本土市场,黑市里的货物品质逐渐内卷。
张三爷想不跟风都不行了,除非他想金盆洗手,退出这个圈子。
谁会嫌钱多了咬手呢,张三爷恨不得努力到棺材里,不可能放松一天。
所以他安排了两个侄子去营城,一次搞了两条船,随着逐渐成熟的路线跑起了进货渠道。
两个侄子负责进货,他则负责出货,配合的相当默契。
只是这种单帮影响到了回收站的效益,也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入到了市场。
李文彪当初在设计这一计划的时候就想到了,一定要分开。
也就是说,海上跑船的不上岸,货物上岸要倒手,不能出现自己上货自己卖,这样一定会出事。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