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联系了以前的供应商,他们有批库存的传感器,价格是市价的三成,但是要现款。”
叶东虓吃面的动作顿了顿。
三成也得一万多,他们账上只剩几千块了。
“我明天再去跑一趟,”
他把最后一口汤喝下去,碗底映出他的影子,“总能想到办法。”
夜里十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叶东虓送江曼到厂门口,她要赶最后一班公交回家。
路灯昏黄,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我刚才给老厂长打了个电话,”
江曼望着厂区的方向,“他说,以前厂里的商标‘红星’还能用,注册证在抽屉里锁着。”
“挺好的。”
叶东虓踢了踢脚下的石子,“‘红星’,听着就有股劲儿。”
公交车来了,江曼上车前回头看了一眼:“别太累了。”
叶东虓挥挥手,看着公交车消失在雨幕里。
他回到办公室,坐在那张旧桌前,翻着老厂长的笔记本。
有一页记着1995年的厂庆:“今天来了三百多个职工,食堂杀了两头猪,大家说,要让红星的牌子,亮遍全国……”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照在积着水的厂区里,像撒了一地碎银。
叶东虓拿出手机,翻到女儿的照片,小姑娘举着他做的木头小飞机,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爸爸一定努力。”
他对着照片轻声说,然后点开通讯录,找到一个很久没联系的名字——大学时的系主任,现在在一家科技公司做顾问。
电话接通时,那边传来嘈杂的ktv音乐。
“东虓?稀客啊!”
系主任的声音带着酒气。
“李老师,我想请您帮个忙……”
叶东虓深吸一口气,把厂里的情况说了一遍,声音有些紧,“我们想做智能仪表,能不能……能不能找您公司试试合作?”
那边沉默了几秒,音乐声小了些。
“你们有样品吗?”
李老师问。
“还没有,但我们能做出来!”
叶东虓握紧了手机,“给我们半个月,不,十天!
我们一定做出样品!”
又沉默了一会儿,李老师说:“行,我给你个地址。
十天后,带样品来公司。
成不成,看你们的东西硬不硬。”
挂了电话,叶东虓站在窗前,望着漆黑的厂区。
远处,有间车间的窗户亮着灯——是王师傅,还在仓库里琢磨零件。
他摸出烟盒,只剩最后一根了。
点燃,烟雾在月光里散开。
他想起大学时,和江曼还有同学在实验室熬夜,也是这样,为了一个数据,为了一个零件,眼里有光。
“锈死的齿轮,也能重新转起来。”
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厂区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第三章:车间的第一缕光
第七天清晨,叶东虓被一阵金属敲击声吵醒。
他蜷缩在办公室的长椅上,身上盖着件旧大衣——为了赶进度,这几天他几乎没回家。
推开车间门,王师傅正蹲在车床旁,手里拿着个小砂轮,打磨一块金属片。
“王师傅,您怎么来了这么早?”
老人抬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睡不着,琢磨着把传感器的固定座改改,这样装起来更稳。”
车间里已经有了动静。
李姐在清洗仓库里的旧仪表外壳,小周蹲在地上焊线路板,另外两个技术员在调试电脑里的程序。
江曼正站在黑板前画图,晨光从高窗斜射进来,在她身上镀了层金边。
“早。”
她转过身,手里捏着半截粉笔,“刚收到供应商的消息,传感器中午就能到,我跟他们说好了,先付一半货款,剩下的下个月结。”
叶东虓心里一松。
他昨天跑了三家亲戚,才凑够五千块,总算能把零件先拉回来。
“程序怎么样了?”
“差不多了,”
小周推了推眼镜,屏幕上是跳动的代码,“能实现实时传输压力数据,手机app也能接收,就是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