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熬出头了。唐家也开始重视这门亲事,唐小公子跟自己家孙女看对眼,本身就是不光彩的,这叫夺人姻缘。顾家势弱,唐小公子背信弃义,为了巴结自己孙女,打伤了未婚妻,他当时就觉得这小子不道地。
不过自己孙女愿意,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们去吧。太后上唐家,打了唐家母子,给自家外甥女出气,随后解除了两家的亲事。这不正好,太后出气了,顾家顺气了,两家退亲,与自己家没什么牵扯。
那就悄没声的,跟唐家商量一下,等唐小公子伤好了,找个媒人,两家过礼,找个吉日把婚结了。
黎将军越想越来气了,那老太婆仗着大长公主的身份,非得死要面子活受罪,让皇帝赐婚。也不想想,一边是姑母,一边是姨母,得罪那边都不得劲。皇帝已经当众拒绝过了,随后又提拔了顾家大公子,态度很明显了,自家就应该夹着尾巴做人。
以后小两口关起门来好好过日子,随着时间的流转,都城人多事多,视线很容易转移,谁还会关注一桩婚姻之事。
数年前,太后在贵族圈里放出话去,如果有人家觊觎有妇之夫,逼死人或导致不好的后果,她要依法重惩。以破坏婚姻的罪名,重责当家人五十棍,流放两千里。可见太后对那些狗屁倒灶的事,一向深恶痛绝。
老妻也没个记性,还敢再去为难皇帝,逼人家给孙女赐婚。你好好说,皇帝答应了皆大欢喜,不答应就自己找个台阶下,徐徐图之。竟然敢指着皇帝的鼻子大骂,以为皇帝年轻好性子呢,现在挨打了,皇帝还不给台阶,弄得自己也很尴尬。
看朝堂上众同僚讥笑的目光,全是鄙夷,好像在笑他们家自不量力。黎大将军暗暗叹气,儿孙都是债呀,现在多难堪。
这时候,新上任的顾御史出列,参奏黎大将军强抢人妻,杀人灭口。其长子黎持将军倒卖军械,挪借军粮,以次充好。次子黎护在宣北折冲府当校尉,常常冒领军功,敲诈属下,长年吃空饷。
朝上众人侧目,挺有意思,顾家与唐家的亲事,是太后娘娘出面取消的。皇帝明显向着顾家,认为唐家和黎家做事不厚道,把顾大公子提拔到御史台。
还以为皇帝做到这一步,也就差不多了。现在顾御史直接参奏黎家了,关键是还当场拿上来证据,连证人都安排好了,看来准备了很久,就等着找机会撕破脸呢。碰到这事,黎家也是没做好梦。
皇帝看了证据和证人的口供,勃然大怒,直接把手里的东西扔到黎大将军的脸上。黎大将军顿时汗都下来了,这里边也有他的事,说他为了强抢属下的妻子做妾,把那个属下灭了口。现在那个属下的妻子写了书信,家乡的老娘被找到,直接状告他的罪行。
黎大将军分辩:“陛下,那什么,这上面的事有些夸大其辞了,实际上没那么严重。再说了,又不是老臣一家这么干,其他军方的高官也都这么干。又不是丧权辱国的大事,历代帝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不然,谁肯上前线给君王卖命呢?”
几个御史一听,真有其事啊,这不是当场承认了,这黎大将军也太蠢了。有些实话不能挑开了说,那都是掉脑袋的大罪呀。而且,你认罪就认罪,何必攀咬他人?
军方那些高官家里为什么那么有钱,还不都是灰色收入,说不清道不明的。陛下要是一急眼,全面彻查,东陈军方可不要乱套了。
军方的人也跳出来,指着黎大将军的鼻子,说他信口开河。本来嘛,自己一身毛病,还挑别人的刺呢,什么东西!黎大将军也气疯了,指着那些人的鼻子,把他知道的情况往外说。都说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都是武人,说着说着,几个军方的人还扭打起来。
皇帝被臣子吵得头痛,看了一眼宣王皇伯,宣王回看一眼,没有出声,他也想看看新帝的应变能力。齐王神妙地看了一眼皇帝,心道,你们娘俩儿早安排明白,就等个机会好给军方换血呢,现在可是个大好的机会呢。
皇帝强自镇定,捏了一下眉心,暗自庆幸,幸亏母后早给他分析过可能出现的情况,现在倒有法子应对。
皇帝冷笑一声吩咐着:“暗龙卫,把军方这几个人先摁下,交给刑部大牢看管起来。随后,着刑部尚书张大人、大理寺卿元大人、御史中丞冷大人,三司会审,新进兵部尚书尉迟大人旁听。朕想看看这些军中蠹虫,都做了些什么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