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听了黛玉的一番议论之后,连夜写了一个条陈,次日呈递给皇帝。
皇帝看了以后也大加赞赏,当即点头,让林海可以照此施行,并且在朝堂上公布了自己追讨国库欠银的决定。
一时之间,百官震动。
毕竟在所有官员中,丝毫没有拖欠过国库欠银的人,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凤毛麟角。
因此,皇帝决定追讨国库欠银,这就直接关系到了文武百官的切身利益。
而且在得知主持此项事务的人是林海之后,不少人心里都打起了小算盘。
林海当初在江南主持盐政,为了替皇帝敛财,可是没少得罪人。
别看当初跟他结下梁子的都是江南各级官吏和盐商,但这些人背后的关系盘根错节,要不就是朝中某位大臣的门生故吏,要不就是某位公子皇孙的奴仆走狗。
总而言之,在朝廷里都有着靠山,也是隐藏在暗处的那些权臣勋贵、皇亲国戚们的钱袋子。
毫不夸张的说,林海主持盐政的这些年,几乎已经把大半个朝廷的人都得罪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盼着他去死。
如今他虽然被调回了京城,但在离开江南之前,却又提出了所谓的盐田法,目前在沿海城市试行已经初见成效。
想必要不了多久,海盐的产量便会大大的提高,到时候高昂的盐价也会降下来。
这对于每天都离不开盐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但对于那些靠着从盐政上伸手捞银子的人,就绝对是一件坏事了。
因为林海的这个举措,使得不少人每年少赚了许多银子。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所以别看这满朝的文武,见到林海脸上都笑嘻嘻的,开口闭口都不乏滥美之词,似乎对他在江南做出的政绩相当欣赏,其实心底里还不知道把他恨成什么样呢。
之前林海刚刚升任户部侍郎的时候,在工作中总是若有若无的有人暗中使绊子,便已足见一斑。
现在他又接下了追讨国库欠银这种更遭人恨的任务,那些本就因为盐政之事跟林海不对付的人,自然更不可能让他顺利的完成工作,再拿下一个天大的功绩。
所以不少官员都决定要赖着国库的这笔钱不还,神不知鬼不觉的向林海报之前的一箭之仇。
他们原本以为,林海和户部的官员接下皇帝的任务之后,必然要四处求爹爹告奶奶,挨个登门央求他们尽快还债,到时候正好还有机会当面奚落羞辱对方一番。
谁知道林海完全不走平常路,在散朝之时面对文武百官或真或假的关心询问,以及各种拉关系哭穷、请他手下留情、多宽限些时日的请求,林海只是微微一笑,向众人拱拱手,温文尔雅的表示皇命难违,而且九边大战在即,希望各位同僚以国事为重,不要让自己难做。
林海的态度虽然并不算强硬,但也明确的表示,不管众人家里各有何等难处,但只要是拖欠了国库银子的官员,希望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户部,坐下来平心静气的商讨出一个还银的方略来。
大家都是斯文人,林海也不想逼迫众人太甚,但前提是文武百官也要配合他的工作才行。
对于林海的这番声明,在场的众人表面上虽然态度积极的表示一定会配合,心里却暗中讥笑者有之,不屑痛骂者有之,叫苦连天者也有之。
但大家暗地里都打定了主意,虽然林海开口闭口就是家国大义,把众人都架到了火堆上,不得不在明面上表示会支持他的工作,但等到四散而去、各自回家之后,傻子才会主动到户部去商量还银的方略呢。
只要踏进了户部的大门,户部那些官员不从他们身上榨出点油水来,又岂会放他们离开?
到时候恐怕不想还也得还了,他们才不上林海的当。
反正法不责众,他们只要秉承一个拖字诀,说不定闹到最后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呢?
要知道,这些暗中对林海有敌意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家大业大的,否则也不至于在江南布置那么多暗子。
所以他们虽然欠的国库银子最多,但真要狠狠心咬咬牙、伤筋动骨一番也是能还得上的,重点只在于他们想不想还罢了。
但朝中还有不少相当清贫的官员,那是真的就算全家都勒紧了脖子不吃不喝也还不上国库欠银的人,所以只要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