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在宫女的引导之下,小心翼翼的拜见了皇后。
她虽然一路上都规行矩步的不胡乱张望,只略低头垂眼,瞧着眼前的地面,但放开的神识却将整个宫室内的情形都映入了脑海中。
皇后年纪不满四旬,养尊处优之下更显年轻,常言道居移气养移体,多年来后宫第一人的身份,也让她多出了几份不怒自威的气势,至于容貌的美丑反倒是其次了。
黛玉在不动声色的用神识打量皇后,皇后也在默不作声的观察黛玉。
见她小小年纪,生的粉妆玉琢、钟灵毓秀,心里便先有了些喜欢。
又见黛玉虽是第一次进宫,又没有家人在侧,却仍然进退有据,毫不失礼于人前,顿时更增几分好感。
皇后今儿的任务,一是借着召见黛玉施恩于林海,好让他知道皇家并没有忘记忠臣,继续尽心竭力的在扬州替皇帝办事。
二来看个稀奇,瞧瞧黛玉在扬州淘换来的那些美玉,是不是真跟传说中的通灵宝玉相差无几。
有这样的任务在先,又对黛玉有些好感,皇后自然不会为难她这么个小孩子,于是很快就让人扶起了黛玉,又把她换到自己身边来坐下,态度和善的说起了家常话。
无外乎就是黛玉在家时的情况,这一次顺着运河北上京城路途中的所见所闻,到了京城之后住的可还习惯,想不想家之类的。
黛玉一一斟酌着答了。
若是平常的七岁孩子,光是在与皇后的这一问一答之中,就会不留神透露出好些有用的信息,像是林家和贾家的家风、日常生活是否奢靡等等。
更有甚者,就连两家在官场上的人际往来、对于政局的倾向等,聪明人也都能从旁窥见一二。
皇后为何逢年过节都要大规模的召见命妇,命令那些臣子的妻女们入宫陪自己说话?
难道还真是因为深宫寂寞不成?
这其中更多的其实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有时候只是几句家常闲谈,就能够巧妙的把想说的话传递出去,顺便再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又不像皇帝在前朝召见臣子时那般正式严肃。
再或者想要拉拢某些人,想要警告某些人,若不想把事情摆在明面上闹得人尽皆知,通过后院的这些夫人们递话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皇后对于这些言语话术自是经验丰富,虽然并没有刻意打探的意思,但在闲聊的过程中,却还是情不自禁的带出来一点。
而对于这些不露痕迹的刺探,小小年纪的黛玉回答的也是滴水不漏。
一番交谈下来,愣是让皇后捕捉不到林家和贾家的任何不好之处,反而在黛玉的口中,让人只觉得两家都是尽忠于皇家和朝廷的忠臣良臣。
林海也就罢了,毕竟是皇帝亲口认证的忠臣能臣。
可是贾家的那些人……
皇后在心里不由得暗暗失笑。
若她是对贾家的情况毫不了解的人,或许还真会信了黛玉所说的话,对那一窝子废物开始刮目相看了呢。
转念一想,这也怪不得黛玉。
毕竟她昨日才来到京城,对于贾府的人和事,估计也只是浮光掠影的泛泛了解了一下,以她的年纪,自然不可能这么快就看出贾府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再说贾府毕竟是黛玉的外祖家,就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落在她的眼中,黛玉身为晚辈也不好直言其非,因此在回话的时候,自然是捡一些比较好的话来说了。
不过这一番对答下来,倒是让皇后对黛玉又增添了几分好感。
皇后统领后宫,见过的那些惊才绝艳的女子不知有多少,满神京城的皇亲国戚、勋贵官宦之女,在召见命妇或召开宫宴的时候,也基本全都见过。
但其中少有在第一次觐见皇后的时候,就能表现的如此从容不迫的。
而且黛玉虽然每一句话都在心中斟酌过,才会回的如此滴水不漏,皇后却仍然能够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坦荡诚实的美德。
在皇后面前,黛玉始终表现的恭敬谨慎,丝毫没有耍小聪明的意图,这就很好。
皇后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自恃聪明,在自己面前玩弄人心、耍心眼子的人。
她能坐稳这个位置多年,本身自然也是个聪明人,又岂能容忍那些自恃聪明的蠢人舞到自己的面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