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焰。
这幅画,是他用炭粉一点一点画出来的,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温情。
扬州城里,沈六郎收到了周哑子寄来的样品,他看着那套精巧的炉芯,又看着那张充满温情的炭画,心中充满了感动。
“六郎哥,咱们也帮帮那些老兵吧!”
少年团的成员们,纷纷围了上来,他们也想为那些在边关戍守的老兵们做点什么。
“好!
咱们就动‘百童千炉’行动,为那些孤老残兵之家,送去温暖!”
沈六郎大手一挥,少年团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废铁皮,有的负责切割,有的负责组装,还有的负责运送。
在寒风中,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却有一颗火热的心。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
李承乾得知“火德观”
提案后,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暴跳如雷。
他只是平静地听完了汇报,然后淡淡地说:“我知道了。”
第二天,他命人将周哑子所绘的炭画放大十倍,悬挂在民生司议事厅的正中央。
那幅画,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壁,画面上的孩子和老兵,都显得格外醒目。
当天下午,李承乾召集三省官员议事。
官员们走进议事厅,看到那幅巨大的炭画,都愣住了。
他们不知道太子殿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李承乾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地问道:“各位,你们说,这火该归谁管?”
议事厅里一片寂静,没有人敢回答。
这些官员们,都是人精,他们知道太子殿下这是在敲打他们。
他们也知道,这蓝焰的背后,牵扯着巨大的利益。
没有人敢轻易站队,没有人敢触怒太子殿下。
李承乾见无人回答,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
“既然各位都不说话,那就由我来说吧。”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这火,不属于庙宇,也不属于官府,它只属于那个不肯让老人冷的人!”
掷地有声,响彻整个议事厅。
当夜,一道诏书从东宫出:废止“火德观”
立项,原预算转为“老兵暖炕工程”
专项拨款,并明令“匠艺创新,不论出身”
。
一道圣旨,如同一阵春风,吹散了笼罩在长安城上空的阴霾。
李承乾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繁星,心中充满了感慨。
“殿下,您已经做得够多了。”
身后的徐惠,轻声说道。
“不,还不够。”
李承乾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只要还有一个人受冻,我的责任就没有完成。”
他转过身,看着徐惠,
“惠儿,你说,这世上的规矩,到底是谁定的?”
徐惠微微一愣,随即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
“殿下想打破规矩?”
她轻声问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
“火,若无规矩,必乱烧;但若规矩太严,火便无法燎原。”
他喃喃自语,仿佛在对徐惠说,又仿佛在对自己说,“我要让这火焰,烧遍整个大唐!”
他要让这火焰,温暖每一个人的心!
而此刻,一份份来自民间的奏报已经摆在了他的案头,其中一份手抄本上写着:“静水流深,大音希声,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
冬至夜,朔方军营。
空气中弥漫着久违的暖意,老兵们打着震天响的呼噜,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一名校尉顶着寒风巡视,呵气成霜,突然现一处帐篷角落,红纸歪歪斜斜,写着一行大字:“火不是拜出来的,是修出来的。”
这还了得?
封建迷信要不得!
校尉眉头一皱,撸起袖子就要撕,指尖刚触及纸面,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像泡在温泉里一样舒服。
他愣住了,低头看看自己被冻得通红的手,又抬头看看那行字,最终叹了口气,默默转身离去——罢了罢了,这暖和劲儿,比啥都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