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漠北的雪越下越大,白茫茫一片,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了银白与寒风。
长孙无忌站在营帐外,望着南方的长安方向,手中紧握着一枚蓝布小旗。
这是他早年安插在长安的亲信,拼死带回的信物。
小旗上绣着一盏蓝色的铜灯,象征着“灯使”
的信仰。
长孙无忌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中暗想:“李承乾,你用灯使收买人心?那我就让这灯,烧成燎原野火。”
他转身进入营帐,召见了拔灼的使者。
使者跪倒在地,神色敬畏,显然对长孙无忌的归来心存畏惧。
“我有要事相商,你家可汗可愿共分关中?”
长孙无忌的声音冷峻而威严,不带一丝温度。
使者抬起头,
“好,那你就把这个带回去。”
长孙无忌从案几上取出一份密诏,递给了使者。
那是一份“李承乾勾结火器匠人造反”
的密诏,实为崔明远早年誊抄的东宫奏稿,经过长孙无忌的巧妙篡改,再加盖伪印,显得无比逼真。
使者接过密诏,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心中已然明白,这一切将引怎样的风暴。
与此同时,突厥边境的冰窖中,阿史那云被囚禁在此已有多日。
他原本挑动部落内乱,欲返回长安复命,却不料被拔灼以“私通唐谍”
罪名囚禁。
冰窖中寒气袭人,冰冷的铁链紧紧锁在他的手脚上,但他却不惧不怒。
每天,他都会用手指在冰壁上刻下一盏蓝灯,仿佛在与冥冥中的命运抗争。
他的行为被看守们视为神迹,传言“唐人灯神附体”
,竟有两名守卫暗中供奉灯影。
某夜,风雪大作,寒风呼啸,阿史那云用手指蘸血在冰壁上写下“灯使将至”
四字,然后撕下衣襟,将这四个字抛入风中。
三日后,一支打着蓝旗的商队出现在百里外,声称奉“终南山灯主”
之命来购皮货。
商队领是个中年汉子,脸上带着商人的精明与世故。
他行走在雪地中,仿佛对前方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商队的目标是阿史那云,他们知道,这个被囚禁的唐人,或许正是开启突厥权力更迭的关键。
回到长安城,孙思邈巡诊至城南贫坊,见一老妇手持蓝旗跪拜,口中念念有词:“灯使托梦,说我儿将归。”
孙思邈心生疑惑,上前细问,方知其子正是当年参与火器工坊的匠户,因泄露机密被贬戍边。
老妇哭诉道:“儿啊,你为何不回来?娘在这里等你好多年了……”
孙思邈心中五味杂陈,他回到宫中面见李承乾,直言道:“殿下,我今日在城南贫坊见到一老妇手持蓝旗,称其子因泄露机密被贬戍边。
民心如火,可载舟亦可覆舟。
殿下借灯使聚信,然若信成狂信,恐生大乱。”
李承乾静静听着,脸上表情没有丝毫波动,但眼中却透出一丝深邃的思考。
他默然良久,终于点头:“先生所言极是……是时候,让灯使‘死’一次了。”
于此同时,王玄策匆匆赶到东宫,面色急切:“殿下,我截获突厥右翼调动军情,拔灼已集结三万骑兵,以‘护送长孙司徒归朝’为名,即将南下。”
李承乾却不慌不忙,冷笑一声:“好一个长孙无忌,竟然玩起了离间计。
传令下去,放出消息——‘东宫将亲赴终南山,主持灯使祠祭,为九义士封魂’。
百姓们定会争相前往,禁军也会暗中派人保护。
而我,将有一番大动作。”
消息迅传开,长安城内人心浮动,百姓们纷纷前往终南山,希望一睹“灯使”
封魂的盛况。
而李承乾的真正去向,却是一辆不起眼的药车,悄然驶向武媚娘的药园。
夜幕再次降临,武媚娘独坐地下密室,灯光昏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草香气。
她手中执着名册,仔细核对,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突然,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她抬起头,只见李承乾推门而入,面带深沉之色。
“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