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弱、眼神呆滞,手腕上有自残疤痕。
“妈妈……”她看到清洁工照片瞬间哭出声来。
他们连夜驱车三百公里,将她送往波兰边境的安全屋。与此同时,英格丽通过地下渠道放出消息:一名掌握“海葵”绝密资料的科学家欲向中国出售情报,交易地点定于里加老城区某咖啡馆。
这是个陷阱,但正是秦远想要的。
果然,三天后,克格勃“猎犬部队”一支六人小队秘密潜入里加,伪装成外交人员入住希尔顿酒店。他们不知道的是,从机场落地那一刻起,已被“织网者”的卫星全程追踪。
秦远笑了。
敌人越是紧张,说明“海葵”的价值越高。
他换上一套灰色西装,戴上金丝眼镜,手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信,堂而皇之地走进里加市政府大楼,申请对“海葵”基地进行“战后科研遗产保护评估”。由于近期国际社会对波罗的海科技资产流失高度关注,他的请求竟在二十四小时内获批。
“您将是第一位获准参观的外国专家。”接待官员笑着说。
“荣幸之至。”秦远微笑回应,心中却已勾勒出撤离路线图。
十天后,暴风雪席卷波罗的海。
“海葵”基地内,主发电机因积雪过重发生故障,全站停电两小时。就在这短暂黑暗中,三辆挂着渔业公司标识的卡车驶入后勤通道,车上下来一群身穿防护服的“应急维修人员”。
没有人注意到,其中一人腰间藏着一枚微型信号发射器,正不断向三十海里外的货轮发送脉冲编码。
秦远摘下口罩,走向实验室深处。
在那里,十七名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正围站在冷冻舱旁,神情复杂。
“你们不必相信我。”他用流利的俄语说道,“但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件事??三个月后,这个国家将不再叫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而你们的研究,会在乌鲁木齐的实验室里继续下去,不受审查,没有恐惧。”
为首的贝尔津什教授看着他,许久才问:“为什么是中国?”
“因为其他国家只想拿走成果。”秦远直视着他,“而我们,想留下你们的生命。”
风雪怒吼,掩不住远处港口传来的汽笛声。
又一艘船,即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