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都想早点回到温暖的家里。
我握着方向盘,看着前方模糊的路,心里满是对家的期盼,也夹杂着对厂区的些许牵挂——希望这个冬天,所有设备都能平安度过,等年后回来,又能开启新的忙碌。
车子在公路上平稳行驶,窗外的风依旧呼呼地刮着,偶尔有几片干枯的树叶被风吹得贴在车窗上,又很快被气流卷走。
我握着方向盘,目光偶尔扫过路边的景象,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到了当下的疫情上。
如今打开手机,总能看到关于全球疫情的新闻,好多国家都陆续放弃了管控,街头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可新闻里也时不时传来当地感染人数激增、医疗资源紧张的消息。
而我们中国,却依然坚持着疫情管控,只是相比之前,管控措施已经宽松了不少。
就像这次从厂区出发,途经的几个服务区,上服务区的时候完全不用管控,车辆可以自由进出,人员下车休息、买东西也没有额外的限制;
只有在下服务区的时候,需要扫一下当地的健康码,确认没有异常后就能顺利通行,整个过程简单又快速,既保障了安全,又不会给出行带来太多麻烦。
更让人安心的是,全国各地的感染者数量都在明显逐渐下降,之前那些高风险地区,也在一步步降级,街头的商铺慢慢恢复营业,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虽然大家还会戴着口罩,但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少了之前的焦虑与恐慌。
想起之前看到的新闻,美国和英国的医学专家们经过研究,预测疫情大概会在2023年到2024年之间结束,他们分析了病毒的变异趋势、传播速度以及全球疫苗接种情况,给出了这样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
而中国的专家们,则结合中国历来应对大灾大难的经验,得出了更乐观的结论——他们认为疫情不会超过三年。掐指一算,从疫情最初爆发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要是按照这个预测,2023年疫情就会结束,正好是三年的时间,这个消息让我心里充满了期待。
再想想这几年的经济状况,真是像眼前的寒冬一样,一片萧条。好多企业因为疫情停工停产,订单减少,效益下滑,就像我们厂里,为了节省开支,连暖气都舍不得开,只能靠大家硬熬。
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抱怨工作不好找,收入下降,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每次想到这些,心里就忍不住有些沉重,就像被这寒冬的冷空气裹住,透不过气来。
可车子继续往前开,看着前方渐渐亮起来的天色,我又忍不住给自己打气。
寒冬再漫长,也总会过去,就像疫情再艰难,也终有结束的一天。希望来年春天,疫情能真的彻底结束,到时候,经济就能像春天的小草一样,焕发出新的生机。工厂能满负荷生产,订单源源不断,大家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街头能恢复往日的繁华,人们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地逛街、旅游,和家人朋友欢聚一堂;孩子们能在阳光下尽情奔跑,老人们能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
我轻轻踩了踩油门,车子加快了速度,仿佛这样就能更快地奔向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风依旧在刮,但我心里却多了一份温暖与坚定,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坚持,美好的未来一定不会太远。
车子刚驶进小区,看到熟悉的单元楼,我心里就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暖意。
推开车门,脚步都轻快了几分,刚走到楼道口,就隐约闻到一股香甜的味道——是邻居家在蒸馒头吧?往年这个时候,楼道里总飘着各家做年货的香气,今年也不例外。
掏出钥匙打开家门,那股熟悉的家的气息瞬间包裹了我,比楼道里的香味更浓郁、更让人安心。
客厅茶几上还放着上次回来没吃完的陈皮糖,沙发上搭着妈妈织的毛线毯,连空气里都带着几分温暖的甜意,疲惫感一下子就消散了大半。
一想到女儿今年要回家过年,我心里就满是欢悦与期待。
女儿在外工作三年,之前因为疫情,两年都没回来过年了,今年终于能团聚,怎么都得让她回家有个舒心的环境。
我打量着这套住了二十多年的楼房,墙面早已失去了当初的洁白,边角处还沾着不少灰尘,有的地方甚至起了皮;
地面的瓷砖也有好几块破损了,露出里面的水泥;防盗门的漆掉了一大片,开关时还会发出“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