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寒风裹着细碎的雪粒,刮过工业园区那栋略显陈旧的生产车间,铁制的门窗在风中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变革发出叹息。
对于秦总而言,这段时间心里始终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无论车间最终租与不租,里面那些陪伴工厂走过数载春秋的设备,似乎都逃不过被拆除的命运。
这些设备,大到数吨重的大型机床,小到精密的零部件加工仪器,每一台都承载着工厂的过往。
秦总清楚地记得,当初为了引进这些设备,他跑遍了国内外多个厂家,对比了无数参数,才最终敲定采购方案。
这些年,它们没日没夜地运转,见证了工厂的鼎盛时期,也陪着他熬过了市场低迷的艰难岁月。可如今,行业格局调整,工厂的生产方向不得不转变,这些设备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一旦拆除,它们就会从曾经高效运转的生产利器,变成一堆毫无价值的废铁,想到这里,秦总就心疼不已。
所以,这段时间秦总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寻找客户上,他要找的不是普通的租户,而是那些刚好需要这些设备的企业。
他发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从行业内的老朋友到合作过的供应商,一个个打电话、发消息,详细介绍车间里设备的型号、使用年限和性能。
有时候为了一个潜在的客户,他甚至会亲自开车几百公里去拜访,带着设备的检测报告和运行视频,耐心地讲解这些设备还能发挥的价值。
身边的员工都劝他:“秦总,没必要这么费劲,拆了就拆了,省得麻烦。”可秦总总是摇摇头说:“这些设备还能用,要是能找到合适的人接手,既能为对方节省成本,也能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总比当废铁强。”
然而,现实却没能如秦总所愿。日子一天天过去,联系的客户不少,但要么是不需要这些类型的设备,要么就是对设备的成色和性能不满意,一次次的洽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秦总心里清楚,谈不成的真正原因,就是很难有企业能刚好匹配上这些设备的需求,毕竟每个工厂的生产工艺和流程都不同,想要找到“对胃口”的客户,实在是太难了。
不知不觉间,时间就走到了2022年的年底,阳历年的钟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再过不久,就要迈进2023年了。
就在秦总快要放弃寻找合适客户的念头时,一个来自天津的客户主动联系了他。
这个客户主要经营玻璃钢一类的产品,规模不小,这次是想在当地建一个分厂,而秦总那栋车间的位置和面积,刚好符合他们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车间现有的环保手续齐全,这对于如今想要办工厂的企业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
秦总心里又燃起了一丝希望,他知道,现在办工厂,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环保评估报告。
随着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各项指标卡得越来越紧,很多企业就是因为通不过环保评估,导致工厂迟迟不能开工,甚至还得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整改环保设施。
这个天津客户之所以看中这里,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齐全的环保手续来的,这能为他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不过,关于合作的具体条件,一直都是秦总亲自洽谈,其他人根本靠不上前。倒不是秦总不信任员工,而是这次的合作涉及到太多细节,从租金的金额、支付方式,到车间的改造要求,再到后续的责任划分,每一项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差错。
而且,秦总也想亲自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看看有没有可能让对方接手一部分设备。
所以,每次洽谈,秦总都是独自前往,回来后也只是简单地跟员工说一句“还在谈”,至于具体谈了什么、进展如何,有一个好结果。
可最终,希望还是落空了。
一天下午,秦总从外面回来,脸色有些凝重,他召集员工开会,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无奈地说:“天津的客户那边已经谈妥了,不过他们所有的设备都不需要,年后年假回来上班,我们就得把车间里的设备全部拆除,包括仓库,都要彻底清理干净,给租方腾出地方来。”
听到这个消息,员工们都沉默了,大家都知道秦总为了保留这些设备付出了多少努力,如今还是要走到拆除这一步,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
秦总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