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凝魂:汉魏奇珍记
下卷
第一卷南朝梁栖霞寺镇寺智严禅师借魄安僧众
天监七年暮春,南朝梁的栖霞寺里,晨钟的余音还绕着佛塔打转。高僧智严正站在大雄宝殿的佛前,望着供桌上的一块虎魄——这是前日一位西域居士捐赠的,血红色的珀石泛着暗润的光,表面隐现一缕虎纹,居士说它“藏虎魂,能镇邪,与佛前灯烛相契”。
近来寺中总有些异动:藏经阁的经卷常被老鼠咬坏,禅堂的油灯夜里会无故熄灭,新来的沙弥们人心惶惶,连诵经都失了往日的沉稳。智严起初以为是寺中香火不盛,便带领僧众虔诚礼佛,可异动依旧。直到一日深夜,他在佛前打坐,见供桌上的虎魄忽然泛出微光,原本在殿外乱窜的老鼠竟纷纷退去,油灯的火苗也稳定下来,不再摇曳。
“原来这虎魄真能镇邪!”智严心中顿悟。次日清晨,他将虎魄移至藏经阁的书架旁,用红绳系在一根立柱上。奇妙的是,当日藏经阁再无老鼠踪迹,经卷也完好无损。沙弥明慧好奇地问:“师父,这石头为何能镇住老鼠?是虎魂在威慑吗?”智严点点头,指着虎魄上的纹路:“《后汉书》说‘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虎乃山林百兽之王,其魂自然能震慑小兽。佛讲慈悲,虎魄镇邪,亦是护持佛法,两者本不相悖。”
消息传开后,前来求拜虎魄的信众络绎不绝。有位村妇抱着夜啼的幼子来寺,智严取来一小块虎魄碎料,用红布包好,交给村妇:“将它放在孩子枕边,能安魂定惊。”三日后,村妇带着孩子来谢,说孩子夜里再不哭闹,还能笑着入睡。智严便在寺中设了一个“虎魄平安龛”,将小块虎魄碎料包成平安符,赠予有需要的信众,只收少量香火钱,用于修缮寺院。
后来,栖霞寺的“虎魄镇寺”之名传遍江南。有位文人来访,见虎魄在佛前灯烛下泛着红光,提笔写下:“佛前虎魄映灯红,魂护伽蓝万虑空。不是人间寻常石,藏来百兽大王风。”智严将诗句刻在木牌上,挂在藏经阁旁,提醒僧众与信众:虎魄的“魂”,不在威慑,而在守护——守护经卷,守护人心,守护一方安宁。
第二卷北齐晋阳琢玉坊尉迟康雕魄护孩童
天保十年深秋,北齐晋阳的“尉迟玉雕坊”里,匠人尉迟康正对着一块虎魄原石发愁。这是城中富户李家送来的,要求雕成一块虎头形佩饰,给五岁的幼子佩戴——李家小儿近来总夜啼,太医说“心魂不安”,建议用虎魄安神,便寻来这块血红色的虎魄原石,听闻尉迟康擅长雕刻“活魂”佩饰,特意登门相求。
尉迟康捧着虎魄原石,在灯下反复查看。原石呈不规则状,血色光分布不均,最妙的是一侧有天然的虎纹纹路,像虎头的轮廓。“要顺着纹路雕,才能留住虎魂的灵气。”他喃喃自语,取来炭笔在原石上轻轻勾勒:虎头要微扬,虎目要半阖,不显凶戾,反带温和——孩童佩戴,需镇魂而非吓魂,这是尉迟康多年的雕刻心得。
接下来的五日,尉迟康每日只雕一个时辰。他用最细的刻刀,沿着天然虎纹雕琢:虎耳要软润,避免尖锐;虎额要饱满,刻一道浅浅的“王”字,不深不浅,恰到好处;虎爪要收在佩饰底部,只露半爪,似在守护而非攻击。雕刻时,他还特意保留了原石上一处暗红的斑点,当作虎目的“魂点”,说“这是虎魄的灵窍,不能磨掉”。
佩饰完工那日,李家夫人亲自来取。她接过虎头佩,见血红色的珀石上,虎头栩栩如生,虎目似有微光,不由得赞叹:“尉迟师傅,这佩饰竟像真有虎魂在里面!”尉迟康笑着解释:“虎魄本是虎魂所化,我不过是把它原本的魂形雕出来。您给孩子戴在颈间,贴身佩戴,夜里定能安睡。”
三日后,李家派人送来谢礼——一匹上好的丝绸。来人说,孩子戴上虎头佩的当晚,就没再夜啼,还抱着佩饰说了句“老虎乖乖”。尉迟康将丝绸收好,又取出一块小虎魄,开始雕刻下一件佩饰。工坊的墙上,挂着他亲手写的木牌:“雕虎魄者,非雕石也,乃雕魂也——留其灵,护其安,方为真巧。”从此,晋阳城里的百姓,若家中有夜啼的孩童,都会来尉迟康的工坊求一块虎魄佩饰,让这凝着虎魂的奇珍,守护着一个个幼小的生命。
第三卷北周长安宫廷安神阿史那皇后持魄定宫闱
建德二年冬,北周长安的皇宫里,寒风卷着雪粒打在窗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