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曲小说 > 游戏竞技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泽叶承露:水韵茶具的诞生》下卷

《泽叶承露:水韵茶具的诞生》下卷(1 / 3)

《泽叶承露:水韵茶具的诞生》

下卷·水韵流转照东西

第五回釉色天成露凝光

京都的窑厂迎来了第一场秋霜,原研哉带着团队再次来到这里,这次他们要为“水韵”茶具选定釉色。仓库里摆满了试烧的样品:有的釉色过于光亮,像工业制品;有的又太暗沉,掩盖了陶土本身的肌理。“我们要的不是‘涂上去’的颜色,而是‘长出来’的颜色。”原研哉拿起一片干枯的泽泻叶,叶片边缘泛着淡淡的褐黄,叶脉处却还留着一丝青绿,“就像这片叶子,经历了雨露风霜,颜色里藏着时间的痕迹。”

老工匠建议用“灰被釉”——一种在高温下会形成自然冰裂纹的釉料,冷却后表面会透出陶土的底色,像泽泻叶上半透明的质感。他们试烧了二十多次,调整釉料的配比和烧制时的降温速度,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效果:釉色呈淡青灰色,表面有细密的冰裂纹,像露水在叶片上凝结时留下的痕迹,阳光照过时,会泛着柔和的珠光。

“你看这壶身的釉面,”原研哉指着新出窑的茶壶,“水流过的地方,釉色会显得更深,像泽泻叶被水浸湿的部分;而干燥的地方,又透着陶土的温暖。”他特意让壶嘴内侧不施釉,露出陶土的本色,“这样倒水时,水流会在陶土上留下短暂的水痕,像露水划过叶片的瞬间。”

茶杯的釉色处理则更精细。杯身外侧用灰被釉,内侧却用了透明釉,“内侧要让茶水看起来更清澈,像泽泻叶上的露水;外侧则要体现叶片的沉静。”当热茶倒入杯中,透明釉会让茶水的色泽更温润,而外侧的灰被釉则会随温度变化微微变色,像叶片在阳光下舒展的姿态。

有个年轻的陶艺家来访,看到这套茶具时,忍不住伸手触摸:“这釉色不像烧出来的,倒像从陶土里自己‘渗’出来的。”原研哉笑着说:“最好的釉色,是让材料自己说话。就像泽泻从湿地里长出来,它的颜色从不是刻意染上去的。”——这朴素的理念,让“水韵”系列有了超越器物本身的生命力。

第六回初展惊鸿水语人

东京设计周的展厅里,“水韵”系列茶具被摆在单独的展台,灯光设计成模拟湿地的自然光,柔和地洒在灰青色的陶土上。展台背景是一面投影墙,循环播放着泽泻叶承托露水的影像,叶片的起伏与茶具的弧度在光影里重叠,仿佛茶具是从叶片上“长”出来的。

开展第一天,就吸引了众多目光。一位资深茶人端起茶杯,指尖摩挲着杯底的凹陷:“这触感太奇妙了,像握着一块温润的泽泻块茎,又不会打滑。”他按照日式茶道的流程注水、分茶,发现壶嘴的角度恰到好处,水流既不会溅出,也不会断断续续,“倒水时,感觉壶身和我的手、和水流,三者是一体的。”

《朝日新闻》的设计评论家松冈正刚,在展台前驻足了半个小时。他在专栏里写道:“‘水韵’最动人的,是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水与器’的关系。泽泻叶从不会‘对抗’水,而是‘引导’水;这套茶具也一样,它不是在‘盛装’水,而是在‘陪伴’水。当水流过壶身的弧线,当水珠从杯底的凹陷滑落,我们看到的是自然与人类最和谐的对话。”

有个来自北欧的设计师,反复比较着茶具和投影里的泽泻叶:“我们总在追求‘创新’,却忘了大自然早已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他邀请原研哉去斯德哥尔摩办展,“欧洲人需要这样的设计,让他们知道,器物可以不必那么‘锋利’,可以像泽泻叶一样温柔。”

原研哉在展厅里,看着人们与“水韵”茶具互动:有人对着光观察釉色的变化,有人轻轻晃动茶杯听水流的声音,有人甚至闭上眼感受杯底的触感。他忽然明白,最好的设计不是“展示”,而是“连接”——让人与器物连接,与自然连接,与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美连接。

第七回越洋入藏叶载道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oA)的策展人帕特里夏·费根,在东京设计周上第一眼看到“水韵”系列时,就认定这是“必须收入馆藏的作品”。“它完美诠释了‘仿生设计’的精髓——不是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对自然智慧的深度理解。”她邀请原研哉到纽约,详细讲解设计理念。

在oA的评审会上,原研哉展示了泽泻叶的标本和茶具的3d模型对比图:“您看,泽泻叶的主脉承重,侧脉导水,边缘抗冲击;我们的茶壶,壶柄

最新小说: 啊?我打索伦?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全球病变:活尸狂潮! 末世:圣母系统被无敌空间制裁了 雄兵连之武安君 活人禁忌2 暴击修仙,从追回青梅开始! 我成了光之巨人 怪谈摄影师 打工三十年,我携百万资产回九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