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看来他这辈子,还真的是跟‘洞’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于为什么矿难捡了一条命,又继续改行干了盗墓的土工,杨老大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他结识了一个老土工师傅,是跟着那位老土工师傅入行的。
闲谈几句后,杨老大牢牢地固定好首层支撑架后再爬上来,让助手下去继续挖。
每挖到一米五的深度,杨老大再次下去操作,用子母扣衔接支撑架,固定木板,以此往复,做到步步为营,寸寸生根。
在考古学中,这种技术称为“框架式支护盗洞”。
我们南派盗墓行话里叫“搭阴桥”,北派叫“木笼遁”,是专门对付流沙墓和酥土坑的绝活,遇到易坍塌的特殊土质,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而搭阴桥只是鹞子翻身的第一步,也是最为简单的,只要木板固定的紧实牢固,时间够用,往下打多少米深都不是问题。
难的是后面六十米横向定位椁室,这在我们行话里叫“走龙脊”,非常考验地下的方向感和水平能力,要是水平误差一米,很有可能就会方向走偏,而错过椁室。
再最后一步是“摸金顶”,通常商周时期的大型贵族土坑墓,椁室的外围都会再加上特殊的夯土防盗层,想要破开这道防盗层,也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含量。
这三套绝活下来,才算是真正的完成鹞子翻身!
道上经常把鹞子翻身挂在嘴边,但真正能翻得了身的,还真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