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额订单价格,来短期内实现自己的研发成本回收。
因为它而且还没法取代,属于暂时独一无二,哪怕是叫价再高,你也只能咬牙买它。
除了这款解码芯片以外,其余的零部件倒是好找,所以种种原因算下来,万燕公司的第一代VCD(WY-3000)它的总体制造成本大约也就是2200元至2500元一台之间,这中间有一个良品率的问题,良品率越高,自然就可做到压缩成本。
数据摆在这里,情况一目了然,万燕公司自己的制作成本取其中间值2350元一台,再刨去给中间代理商的1500元,合计总成本不超过3800元,卖5600元一台,公司每卖一台便能盈利1800元。
假设取第一个月的订单数据5000台为年销售平均值,一年下来6万台订单。
60000×1800=1.08亿。
随随便便就已经过了亿,对吧?
而只要盈利过亿,那么就好办了,这代表着公司的流动资金会非常多,可以多干很多事情,而且这才只是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有这个基础在,那么姜万力就有信心可以把它越干越好,收回研发成本只是时间问题。
到时候,股东们,尤其是那姓陆的小子,还有什么话可说?
谁还敢说他姜万力只懂产品研发,而不懂公司经营?
明明他就干的很好!!!
可惜,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却很骨感,产品订单数据第一个月的亮眼,却不等于第二个月还能保持住它的亮眼数据,事实证明上央视节目虽然曝光率很高,但是也就那一阵风,一阵风过去了,外界的热议也就下来了,加上万燕公司这款VCD播放器它的零售价格摆在这里,并未比国外那些品牌录像机有便宜多少,所以就造成了它的第二个月订单数据的尴尬。
有多少呢?
低的可怜,1000台都不到,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
其实原因也简单。
因为各地代理经销商们刚开始热情都太高涨了,你想啊,卖一台能挣1500~2000的中间差价,这么高的利润,那不得作死的多定一些?
怎么说也是好歹上了央视的品牌,而且还得到了权威栏目的认证,既然决定了要代理它,而且想多挣一点钱,那么就肯定不能少订,一定要多订,因为如果这款产品它真的能卖火爆的话,绝对绝对工厂订单肯定是要排队,不是那么好拿货,说不定能排到明年去,也就会让他们这些外地经销商们错过很多挣大钱的机会。
一个人的想法是这样,两个人的想法也是这样,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在第一趟订单上没有只指定三五几台来卖卖看,而是冲着央视栏目的广告效应,都他妈没少定。
但是现在你看,刚开始的一阵风过去了,产品的销量在市场上的火爆也随之而慢慢降低,经销商手里的VCD卖了一个月,虽然卖了一部分,但是越卖心里面越没底,因为它这个产品的销量是持续走低的,而不是持续走高,在仓库里面的货还没出完之前,没人再敢头铁的拿钱去囤它。
也没人这么傻,因为这种情况跟之前的情况是完全相反的,既然销量持续走低,那么厂里的订单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