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子需要大宋来填补。
对于士卒的防范,那是有过之而不及。
赵祯完全能看得出来宋煊脸上的嫌弃之意。
他不懂军事。
但是懂宋煊啊。
要是好东西,十二哥怎么可能对这种先帝遗物不感兴趣呢?
“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重任,难道十二哥不想担了吗?”
“若是覆灭西夏这种灭国战事,我可以挑大梁,可一旦跟辽国开战,就不是我说了算的。”
宋煊耸耸肩笑呵呵的道:
“因为目前而言辽国还是很讲信用的,他们收了钱是真的办事。”
至于后面的敲诈增币的事还没有发生,宋煊也没法拿出来说。
“辽国还能控制住手下部落不来南下打草谷,若是真的发生战事,还是官家亲征为好。”
“就算官家不亲临前线,可是坐镇澶州那也是对前方士卒极大的鼓舞,同样避免了像澶渊之盟的尴尬场景。”
“若是功成,那也是官家的功劳,而不是有贪天之功的大将出现,对于君臣都是极好的结果。”
赵祯承认大辽是讲信用的。
人家大辽自认为是王朝正统,继承了大唐。
甚至在北宋与金约定灭辽的时候,辽国使者还在童贯面前大叫着,宋辽两国百年誓好,你骗得了人,欺骗不了苍天!
然后战事发生后,辽国就在北宋士卒面前彻底找回了自信。
因为其余朝代就算与外族讲和给钱了,也会时不时的出现有人南下打草谷的操作。
匈奴人就算大汉和亲给赏赐,他们照样没有信用。
唐朝的时候也和亲给赏赐,这群游牧民族也不讲信用。
再加上大宋给契丹人那点钱,就当是打发叫花子一样的。
甚至这些钱都出不了宋境,就被使者花掉购买一大批奢侈品,供应上层契丹人享乐。
因为双方一旦打起仗来,别说一年三十万,就算是三百万贯那也只够发部分士卒工资的。
宋夏之战,除了国库掏钱,赵祯也掏钱补贴。
王尧臣核算过一年的军费就支出二千万贯左右,还不算其他突发事件。
但是大宋并没有因为这点岁币钱就获得太多的好处。
因为它需要花费更大一笔钱,养着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士卒,用来防范辽国。
宋朝的冗兵和积弱是并存的。
最终两国一起快乐的腐化下来,被金给打的各自残缺了,没过几年金朝也腐化了,被蒙古人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