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难道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前,韩信他有什么声望吗?”
韩信非常穷,穷的老母死了,都没钱置办丧事,穷到要饭,忍受胯下之辱。
他去项羽那里去,结果项羽那里还是搞贵族那一套。
到了刘邦这里也不受重用,但是萧何看过韩信写的兵书,想要等待时机再举荐给刘邦,但是韩信不等了。
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果然把要逃走的韩信,还是一个治粟都尉给拜为大将军。
即使那么多人都不服,但是韩信就是做到了。
众人听着教书育人一辈子的孙奭现场拿韩信教育,其实也是因为孙奭的名望高。
不是大家不想听教育,实则是众人心中都怀疑:
“眼前这个举子,他配与兵仙韩信相比较吗?”
自从韩信出世千年以来,有多少人能够到他!
那也就是李世民夸赞李卫公的才能不输韩信。
冯元等人如此想,也实属正常。
在一个人没有做出成效之前,受到的质疑只会多,不会少。
这是人性使然。
每一个人都是结果论。
故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言流传。
并不是谁都拥有超前的看人的眼光。
孙奭知道他们心中所想,但是他教书育人一辈子,能从一个人的文风当中看出这名学子的性格。
此子极为自信!
孙奭喜欢自信的年轻人,否则治理黄河的千古难题,谁遇到点困难都会知难而退,很难坚持下去。
自信点人才会自傲!
自傲就不允许他自己半途而废。
孙奭已经打定主意,就是要把这个学子钦定为会元。
将来鼓励他去治理黄河。
彻底打掉悬在东京城百万民众头上的利剑!
而且他觉得这个学子给出的具体的治理黄河的手段,并不是靠着像李垂那样的臆想。
假以时日。
定然能够成功!
“就这么定了,你们谁若不服,尽管拿出其余人的试卷来与我看。”
众人再次惊诧于孙奭的大胆。
这与他平日里教导学生三思而后行的理念实在是不同。
小老头怎么越来越激进了?
“可是此篇驳斥李垂的方法,我等在都是给引用李垂的方法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