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赵祯先是通读一遍,随即眼睛一亮,再次通读一遍。
可是他还是觉得不够过瘾。
连连读了九遍之后,小皇帝赵祯才终于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热汗。
他当真没想到宋煊的诗词,进步的如此之快!
这种中秋词不管是不是因为争风吃醋出现的,赵祯在宫中受到的都是顶级精英的教育,故而对于许多事都是有着自己的判断的。
“宋十二依靠着这首中秋词怕是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能超越他啊?”
“宋十二如今的实力,怕还真有可能考中解元。”
“可惜这手诗词也不是西昆体的赋。”
赵祯自是明白手底下那帮进士,在诗赋上是有多优秀,才能走到今日的朝廷中枢来。
一般的进士,想要获取高位,那都是难上加难的。
但是宰相们正在商讨要改革科举考试,因为大宋承平日久,诗赋已然不适合考场了。
否则选拔出来的官员,一个个全都是诗赋不错,但是在办事上不行!
那大宋如何还能通过他们的手去帮朕治理好?
所以从内心深处,赵祯是赞同这个科举考试改革的,但是母后那里又有些疑问,一时间僵住了,并没有完全下发。
不过赵祯也不着急,既然已然提出来了,又有宰相们的暗中推动,科举改革这件事定然会成功的。
赵祯的自言自语没有人回答,每当这个时候,那些伺候的宫女以及宦官都习惯了。
官家他习惯有独处的时间,谁都不允许进来,除非天塌了。
自从上次郭皇后来闹过一次毫无效果后,在宫里混饭吃的人,自是明白官家的心思了。
“宋十二这首词写的也太好了。”
赵祯颇有些爱不释手。
他甚至在一旁的纸上进行誊抄,以免错漏一字。
待到小皇帝赵祯誊抄完宋煊的水调歌头后,又仔细的研读了几遍。
突然赵祯他眼睛一亮,把手放在宋煊写的开头:
“宋十二他写的兼怀故友,这个故友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