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异议?”
刘娥的询问,众人都表示赞同。
那便安排范雍为主使,曹仪为副使,立即出发前往西北处理此事。
待到议论此事后,依旧是回到了有关科举考试改革的事情上。
各地到处传回来一些消息,便是学子们恳求能够收回新政。
几个宰相又是一阵议论,倒是没有达成一致。
而刘娥依旧不肯放弃试探曹利用,又把问题抛给他。
“回太后,家父虽是以进士入仕,但臣却是以武职入仕,对于科举并不了解。”
“可是王曾说的也在理,大宋的官员越来越多,自是需要优中择优。”
王曾意外的瞥了曹利用一眼,毕竟在这个小群体当中,王曾一度认为曹利用是视自己为最大的对手。
未曾想这么长时间,问他话,他便觉得自己说的对。
“可是吕夷简所言也有道理。”曹利用又拉了回来,并没有搞偏架:
“突然改革,并没有让许多学子适应,怕是会闹出事端。”
刘娥突然有些想要放弃试探的想法了。
曹利用这是觉得谁说的都对,但是他就不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且给出的理由,也是颇为符合他这个枢密使说的话。
若是真的在科举考试上说谏言,定然会遭到那群文人宰相的集火。
你一个臭丘八,也配给科举考试提意见?
故而这种事大家就是维持面上的体面,问一问罢了。
“太后,陛下,此事不仅要迅速推行,而且还要在明年的春闱推行以策论为主导,而不是诗赋。”
王曾又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列举了策论为主的好处和理由。
诸如选拔实用人才,策论要求考生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考察考生的治国理政能力和实际才干。
减少浮华之风,策论注重内容而非形式,能够减少科举考试中的浮华文风,提倡务实学风。
这其实是为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的开端,反对骈文的华丽空洞。
因为西昆体当真是过于空洞。
当官之后,就会写诗来与同僚在酒场上应和,于官场、朝廷无益。
最重要的是诗赋的缺点:迎合考官喜好。
诗赋考试容易导致考生揣摩考官喜好,投机取巧,而非真正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每个考官看诗赋都是有着极大的主观。
不像是策论,至少大多数人都能看出来学子的想法。
到时候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