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时候才算入门。”
这句话如同禅语,让易普拉欣陷入了长久的思考。
他开始不再追求单纯的度和数量,而是尝试在每一次击的瞬间,去感受枪械的后坐力传递、扳机的临界点、甚至子弹飞出枪口时那细微的震动。
他的射击成绩,开始从“优秀”
向着“精准”
和“稳定”
蜕变。
夜晚的理论课程,对易普拉欣来说,依然是最大的挑战。
昏暗的教室里,只有投影仪的光芒和学员们疲惫但强打精神的脸。
军事地图符号、战术队形变换、无线电通讯规范、外骨骼基础神经科学原理……
这些知识对他而言,如同另一门陌生的外语。
他盯着复杂的公式和图表,眉头紧锁,额头甚至因为过度思考而渗出汗水。
蜂医是主要理论教官之一,他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格外努力却步履维艰的学员。
一次课间休息,蜂医走到正对着一本《单兵外骨骼系统维护手册》呆的易普拉欣身边。
“遇到困难了,士兵?”
蜂医语气温和。
易普拉欣抬起头,脸上带着挫败感:
“军士长……这些电路图和液压原理……我完全看不懂。”
蜂医拿起手册,翻了几页:
“没必要一下子全部看懂。
忘掉这些复杂的图。
告诉我,如果你在沙漠里,外骨骼系统的左腿关节电机突然过热报警,甚至冒烟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易普拉欣愣了一下,思索着回答:
“……立刻停止使用?报告?尝试降温?”
“没错!”
蜂医点点头,“这就是最核心的‘故障识别与初始处置’。
手册后面几百页的内容,都是为这个‘初始处置’服务的。
你需要知道的不是它为什么坏,而是它坏了有什么现象,你第一步、第二步该做什么来保命和维持战斗力。
把理论当成你的武器保养工具,而不是考试题目。”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为易普拉欣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不再试图去死记硬背那些深奥的原理,而是转而专注于理解现象、记忆流程、掌握关键操作步骤。
他拿着手册,追着蜂医和其他懂行的学员问的不再是“为什么”
,而是“怎么办”
、“有什么表现”
、“第一步做什么”
。
他的理论成绩开始以肉眼可见的度提升。
虽然距离顶尖还有差距,但至少不再是拖后腿的存在。
那股不服输的狠劲,从体能场转移到了理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