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露出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赞许。
“跟我来,少领。
让你看看,我们‘德里纳河守卫者’营,为哈夫克杂种们准备的‘新家’。”
整整一个上午,露娜在西多连科少校的亲自带领下,检阅钢铁长城般,细致地巡视了水电站的每一处防御节点。
得益于后勤部队在暴风雪间隙的疯狂运输和战前充分的战备储备,这座水电站的内部,简直像一个巨大的、武装到牙齿的军火库和物资堡垒。
在涡轮机房底层,巨大的电机组出低沉的轰鸣,震得地面都在微微颤抖。
这里被改造成了坚固的屯兵点和反装甲阵地。
厚重的防爆门后,是堆成小山般的弹药箱:
从缴获的63穿甲弹到r14战术步枪使用的127枪弹,再到rpg-32火箭弹和“短号”
反坦克导弹、qn-2o2微型红外制导导弹、红箭-12反坦克导弹,应有尽有。
崭新的r14战术步枪、射机枪、rc15侦察步枪整齐地码放在枪架上。
角落里,甚至还有十几套备用的-5re1k“神盾”
脑控外骨骼作战系统,静静地躺在充电支架上,幽蓝色的能量指示灯在昏暗中闪烁,散着冰冷而强大的科技感。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枪油味、弹药味和机油味。
露娜拿起一把崭新的rc-15侦察步枪,冰冷的金属触感传来。
她熟练地检查枪机、弹匣、光学瞄具,动作流畅。
枪身散着新出厂武器特有的淡淡防护油气味,每一个部件都严丝合缝,性能完美。
这让她因连番苦战而紧绷的神经,稍稍获得了一丝可靠武器的慰藉。
坝顶火力平台,上寒风如同刀子般割在脸皮。
这里视野极其开阔,但也暴露无遗。
沿着坝顶边缘,用沙袋、预制混凝土块和拆下的厚重钢板构筑了数个坚固的环形工事。
每个工事里都部署着重火力:
nsv“岩石”
127重机枪,ags-17“火焰”
自动榴弹射器,甚至还有几门被巧妙固定在混凝土基座上的u--2双联装高射炮——
它们的平射火力足以撕碎任何轻装甲目标。
穿着臃肿防寒服和外骨骼系统、戴着防寒面罩的gti特战干员蜷缩在工事里,警惕地注视着风雪弥漫的对岸和上游河谷。
他们的眉毛和睫毛上凝结着白色的冰霜,枪口也裹着防冻布。
两侧山崖制高点,是依托天然岩洞和人工开凿的掩体,建立了数个隐蔽的观察哨和狙击阵地。
伪装网覆盖下,先进的战场监视雷达天线无声地转动着。
反坦克导弹小组潜伏在厚重的岩石后面,冰冷的射筒指向下方可能的进攻路线。
通讯天线林立,试图穿透暴风雪和哈夫克的电子干扰,与后方保持联系。
控制中心地下掩体,是整个防线的神经中枢。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水电站周边区域的电子地图(虽然部分区域被干扰得雪花闪烁)、各火力点的状态、以及无人机(在天气允许时短暂升空)传回的模糊画面。
gti通讯兵戴着耳机,嘶吼着试图维持脆弱的通讯链路。
空气中弥漫着电子设备散的热量、咖啡的焦糊味和压抑的紧张气息。
西多连科少校的临时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防御部署和雷区位置。
“雷区,”
西多连科少校带着露娜走到坝体西侧的一个观察口,指着下方被厚厚积雪覆盖、一直延伸到远处雪松林的斜坡,“那里,还有东边的山谷入口,埋了足够让一个装甲营有来无回的东西。
t-62反坦克雷,po-2反步兵绊雷……还有我们工兵连的‘杰作’——用缴获的哈夫克‘九头蛇’重机枪改装成的遥控定向武器。”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冰冷的狠厉,“风雪帮了大忙,掩盖了所有痕迹。
够他们喝一壶的。”
露娜顺着他的手指望去。
白茫茫的一片,只有狂风吹过雪松林梢出的呜咽。
看似平静的雪原之下,是致命的死亡陷阱。
她点了点头,认可了这份防御的